23 太空一日 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式,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赏析重要语段,感受本文传神的语言,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质疑意识。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作者杨利伟的资料,搜集有关“神舟”号系列飞船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3.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也因此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课文写他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杨利伟,去“太空”一日遨游吧!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负荷(hè) 载(zài)人 屏(bǐng)息凝神 无虞(yú) 炽(chì)热 弧(hú)度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mó)拟 遨(áo)游 稠(chóu)密 烧灼(zhuó) 千钧(jūn)重负 舷(xián)窗 赫兹(hè zī)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炽热:温度高;极热。 俯瞰:俯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交流: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四、文本探究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学生先自己勾画,再小组内交流、补充。 交流:第一次意外:共振,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心理活动或举动: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令人难受,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心理活动或举动:靠意志克服,闭着眼睛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心理活动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心理活动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心理活动或举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交流: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交流: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五、语句赏析 1.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交流:(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2.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列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交流:语言描写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大家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交流: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交流: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六、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吗? 交流: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圆满地完成了首飞任务,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被称为英雄? 交流:不是。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险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坚持到底的。 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称为英雄。 七、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炽(chì)热 赫(hè)兹 舷(xián)窗 烧灼(zhuó) 遨(áo)游 严谨(jǐn) 2.解释下列词语。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本文的作者是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B.人体对大约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共振。 C.飞船的飞行速度比较快,经过中国、某地域乃至某省上空的时间都很短。 D.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就只是淡淡的红色。 5.课内精读。 阅读“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共振? 答案:突出作者的痛苦,说明当时的情况很危险,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2)选文中出现了很多科学术语,有什么作用? 答案:突出材料的真实性,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 (3)1960年,中国登山健儿历尽艰辛最终完成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壮举;2003年,杨利伟作为第一名造访太空的中国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请结合选文,谈谈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 答案: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敢想敢做,富有创新精神,极大地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宇宙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 九、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