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2.10乘法、除法一(分一分与除法)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2.10乘法、除法一(分一分与除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19 21:1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分
设计背景:
教材分析——《平均分》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进行学习的,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因此,平均分的教学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通过分物品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铺垫。
学情分析——本班一共有12名学生,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在生活数学课上其分成A.B.C三组,现就学生的综合情况做如下分析:
A组有5位同学(范X、谢X、陈X、罗X、周X)。他们的综合能力较强,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上课时积极性高,爱动脑筋思考问题,能较好的跟上老师教学的节奏。
B组有4位同学(黄X、马X、魏X、杨X)。他们要么动手能力欠缺、要么语言表表述不清,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同时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C组有3位同学(叶X、刘X、漆X)。他们的综合能力较弱,上课时几乎处于被动状态,而且上课的规则意识较差,自由散漫,经常游离于课堂之外。在本课的教学中,侧重于认知的训练。
二、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平均分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特殊教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分一分,使学生认识到什么叫平均分。2、通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平均分,寻找平均分的方法,为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作准备。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A组学生能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B组学生能在提示下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C组学生在协助下动手摆一摆,分一分。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 PPT、糖果、小棒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演示、操作、练习
活动场地 教室
教 学 过 程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动手把糖果分给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24颗)分完。按照座位,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第一组的学生分得的糖果一样多(每人2颗),第二组的学生分得的糖果不一样多(两个学生1颗,两个学生2颗,两个学生3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观察问题1、请学生观察每位学生分得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第一组的学生每人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出示课题1、大家说得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2、刚才第二组的学生每人分得的糖果不一样多,也就是没有平均分,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平均分吗 3、学生交流、汇报教学举例例1:6个小朋友做游戏,平均分成2组,每组多少人?(PPT)学生交流、思考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动手分小朋友,并讲解方法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动手分一分结论: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2组,每份3人。例2:学校组织春游,我班12个学生骑4人座的自行车游玩,请问需要多少辆自行车?学生交流、思考学生动手分一分学生互相展示成果老师动手分学生,并讲解结论:把12个学生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小朋友。 学生互相数一数各自的糖果数量,回答问题。学生取名。第二组的学生互相动手分一分,之后告诉大家他们是怎么分的学生动手分一分学生总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用12根小棒摆一摆(每位学生用12根小棒动手练习平均分)1、平均分成2份2、平均分成3份3、平均分成4份4、平均分成6份老师根据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情况,选择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来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四、总结 1、什么是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2、平均分得方法。
五、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为后面的简单除法学习做准备。在备课时我考虑到我班学生都是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要能很好的上完一节课,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所有这节课尽量多的让他们自己动手分一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比较好的是,因为让学生多用小棒摆一摆,动手操作,他们理解的更快,更好。这样,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致、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课气氛很活跃。不好的地方是,还是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