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下册 电子版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下册 电子版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20 10: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对于运动,学生有许多正确的生活经验,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无法准确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习惯用感觉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等。本单元希望学生经过对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由此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此外,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从而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体会科学实践的成功和乐趣。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如下:第1到6课,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7课,设计制作;第8课,综合应用。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其中第7课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 制造产品的活动”,第8课回归到本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知识应用,实现跨领域的综合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2、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3、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可以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2、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3、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4、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5、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6、基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2、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3、体会到重复测试在提高证据有效性中的意义。 4、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单元重点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单元难点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特征,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单元教学内容 运动和位置。 2、各种各样的运动。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7、我们的“过山车”。 8、测试“过山车”
课 题 1、运动和位置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课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点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学难点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众所周知,现在新冠状病毒正在肆虐中国,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坚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必将战胜这场瘟疫,但是老师在这里有些预防病毒措施讲给大家,大家务必认真听讲:第一,防疫情非常时期,不外出活动,不外出游玩、不参加各类聚会,不到商场、娱乐等公共场所活动;第二,无论去哪里,只要出门,都要带上口罩,这是防止飞沫传播最基本的措施。另外,要勤洗手;第三,经常测量体温,尤其是家庭老人和孩子,建议每天测量一次,并且时刻关注个人症状,如果发生高烧、咳嗽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只要我们每个人认真去做,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谈话导入新课::展示滑雪的课件,提问:滑雪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师:他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的判断物体的位置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新的课题《运动和位置》。 二、科学探索:一.观察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1)提问:甲、乙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我们把地面作为参照物(以什么为参照物,那么参照物是假定不动或者静止的),甲和乙同学都从一个位置跑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因此甲和乙都是运动的。我们把乙同学作为参照物,乙同学是静止的,刚开始甲乙同学的位置是在一起的,跑了一段距离,甲同学比乙同学跑的快,跑在了乙同学前面,相对于乙同学,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甲同学是运动的。 (2)观察公共汽车站,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相对于站台的人来说,他们自己是静止的,车中的人是运动的。相对于车中的人来说,它们自己是静止的,站台的人是运动的。 (3)观察大草原的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相对于空中的老鹰来说,它是静止的,而白云是运动的。相对于白云来说,它们是静止的,而老鹰是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 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观看图片,对图片中的问题进行回答。 结论: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探索:两人静止不动时,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女同学的位置。 两人静止不动,用卷尺测量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米。描述女同学的位置为:位于男同学的东北方向,1米处。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做一做,确定女同学的位置。 图中男同学静止不动,女同学多次改变位置,用方向和距离和描述女同学的位置。即位于男同学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 四、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该怎么说 观察图片,应如何告诉同学你的位置? 方法:(1)确定图片中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2)对位置进行描述:①选择参照物;②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③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距离。参照物:学校正门;方向:西北方;距离:50米 描述方法: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50米处。参照物:操场;方向:东南方;距离:50米。描述方法:我在操场东南方向50米处。根据课件图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你的位置。 五、交流研讨:研讨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要想确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必须先选定参照物。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一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这一物体是静止的。 研讨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1)首先选择参照物;(2)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方向。(3)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距离。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1、运动和位置
教学反思
课 题 2、各种各样的运动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2、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点 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课前五分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心中伟大的中国梦,我相信,祖国的伟大复兴就在前方!这就需要我们肩负起我们身上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从现在做起,从日常一点一滴的工作做起,用自己的青春贡献力量。 导入: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想一想生活中有什么不同的物体运动?比如羽毛球、跳绳、火箭发射、旋转木马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二、科学探索:1、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 展示课件,用多种方法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较,它们的运动形式一样吗? 指尖陀螺:在指尖上转动;直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直尺振动或平移等。 玩具小汽车:车身在地面平移,车轮为滚动。弹簧摇马:马身是摆动,弹簧的拉伸与收缩是振动;溜溜球:绕线上下滚动。 教师总结:不同的物体,可以有相同的运动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比如指尖陀螺与溜溜球主要的运动形式是转动,溜溜球可以是转动还可以是滚动;玩具小汽车的主要运动形式是前后平动;直尺上下振动;弹簧摇马则可以上下运动,前后左右摆动。 教师点拨: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常见的有:前后运动、摆动、转动等,而且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物体产生不同的运动形式。 2、观察物体上某一点的运动形式:在这些物体上贴上圆点,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 1、观察直尺与某一点的运动方式。 方法一:(1)在直尺的最外侧贴上小红点。 用手压住直尺的另一端。 (3)下压后快速松开。 观察结果:直尺上的“小红点”快速的上下往复振动。 方法二:(1)在直尺的一端(无孔一端)最外侧贴上“小红点”。 让吸管或圆珠笔管等细管穿过直尺的小圆点。 (3)拨动直尺,让它摆动,再用力拨动,直尺会绕细管转动。 观察结果:直尺上的“小红点”快速的左右(前后)摆动或转动。 指尖陀螺。 方法一:(1)在陀螺“叶片”的最外侧贴上“小红点”。 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陀螺中心,用其他手指拨动陀螺的“叶片”。 (3)当陀螺快速旋转后,慢慢松开拇指。 观察结果:陀螺上的“小红点”在快速地旋转着。 方法二: 在陀螺的一端贴上“小红点”。 用食指托住陀螺中心,让它平衡在手中。 (3)慢慢地用手带着陀螺上下运动或左右运动。 观察结果:陀陀螺上的“小红点”随着陀螺上下运动或左右运动。 三、交流研讨: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 (1)移动(滑动):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而且物体各个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转动:也叫旋转运动,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整体不发生位置的变化。 (3)滚动:在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有位置的移动。 (4)振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5)摆动:一个物体来回摇摆时做的运动。 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滑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五种,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人绕中心轴的运动形式是转动。人在木马上的运动形式是上下往复运动。我们站在外面看木马上的人的运动形式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做圆周运动。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各种各样物体运动的形式,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五种,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2、各种各样的运动 物体的运动形式:滑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
教学反思
课 题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1、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点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难点 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2、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 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方法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准备 蓝色球和红色球各一个,一条带槽的直线轨道、一条带槽的曲线轨道、平整的桌面、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上课前,首先我们来共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刻领悟内涵,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把大家培养成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导入: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立交桥,并提问: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点拨:A车沿笔直道路行驶,B车沿弯曲道路行驶,我们按照运动路线把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 二、新课讲授:(1)、观察并描述下面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 1、过山车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 2、每个台球的运动路线都是一条直线。 3、电梯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4、老鹰的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 5、苹果落下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教师点拨::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线,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还有许多运动路线是圆弧形、波浪形等形状的,这些属于曲线运动。 结论: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可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形式。 (2)二、击球感知物体的运动形式 实验材料:蓝色球和红色球各一个,一条带槽的直线轨道、一条带槽的曲线轨道、平整的桌面。 实验步骤:(1)把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让二者之间有50 cm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距离可长、可短),然后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实验现象:蓝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但很难击中红色球。 (2)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直线轨道上,二者之间有50 cm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3)把两个球放在带槽的曲线轨道上,二者之间有50cm的距离,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 实验现象:蓝色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都比较容易击中红球。 (4)观察比较蓝色球在平整桌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分析:蓝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线运动,但很难击中红色球。蓝色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中做曲线运动,都比较容易击中红球。 结论:根据轨道形状的不同,蓝色球做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 三、交流研讨: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形式 教师点拨: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可以分为: 1、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比如电梯上下运动、树上苹果落地、火箭发射等。 2、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比如钟摆的运动、车轮的转动、鸟类的飞行路线、踢出去的足球等。 四、科学拓展:1、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更多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射出的箭。(2)跳跃的袋鼠。(3)飞舞的蝴蝶。(4)飘落的树叶。(5)飞机的起飞过程。 通过分析,这些运动过程中既有直线运动也有曲线运动。 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运动的路线既有直线运动也有曲线运动。 2、物体的复合运动 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这样的运动被称为复合运动。易拉罐:罐体滚动,整体直线运动。 人行走:身体直线运动,手臂摆动。竹蜻蜓:竹柄、翅膀旋转运动,整体曲线运动。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能够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更多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反思
课 题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点 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一个自制斜面、自制斜面、小六棱柱、小球、一个立方体木块、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圆柱体)、文具盒、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症状,有的只是发烧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经常测量体温,尤其是家庭老人和孩子,建议每天测量一次,并且时刻关注个人症状,如果发生高烧、咳嗽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只要我们每个人按照要求认真去做,一定可以消灭和战胜新型冠状病毒。 一、谈话导入:如果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物体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斜坡有山坡、滑梯、楼梯等,观察下面的几幅图,想一想物体怎样运动?场景:开足马力上坡的小汽车、传送带上的快递包裹、游乐场里的“滑沙”、利用斜面往车上搬运货物等等。 二、新知讲解:1、探索一、制作斜面:用下面的材料模仿斜坡,做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制作材料: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几块大小一样的小木块。 制作方法:(1)将几块小木块竖着搭起来,形成一个类似桥墩的立柱。 (2)在立柱上轻轻搭上木板,形成斜坡,斜面就搭建好了。 (3)可通过增减小木块的数量来调整斜面的坡度,木块数量越多,斜面坡度越大;木块数量越少,斜面坡度越小。 制作须知:尽量选择在较粗糙的桌面去摆放制作材料或是用物体或手挡住木板的底部,这样可以防止制作材料在组装时散落、不稳定。 2、探索二、观察立方体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 实验步骤:(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体木块会从斜面上端慢慢地滑下来。 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3、探索三、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自制斜面、小六棱柱(可用六棱柱的铅笔代替)、小球。 实验步骤:(1)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2)将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1)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后再滚下来。 (2)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4、科学词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叫滑动。如滑冰时冰刀在冰上的运动。 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叫滚动。如车轮在地上的运动。 5、探索四、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圆柱体)、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有滚动。 三、交流研讨:研讨一、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点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三种情况: (1)滑动:像立方体木块一-样从斜面上滑落下来。 (2)滚动:像乒乓球一样从斜面上滚下来。 (3)有滑动,有滚动:像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 有滑动,有滚动。 研讨二、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教师点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有所不同,接近立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生滑动的运动状态。而接近球体(如乒乓球)或圆柱体(如电池)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生滚动的运动状态。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情况;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学反思
课 题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过程与方法: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教学难点 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红、黄两个颜色的小球、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力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 谈话导入: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果鸵鸟,豹子和羚羊百米赛跑,你们知道谁的速度最快?谁的速度最慢? 播放视频《动物运动会!鸵鸟,豹子和羚羊百米赛跑谁最快?》 在相同的距离内,猎豹的速度最快,鸵鸟第二,羚羊最慢。展示课本上面的图片,有汽车、自行车、行人在大桥上行进,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科学探索:1、探索一、给动物排名次:动物王国进行赛跑,请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动物的快慢排名次,并记录下来。 猎豹是陆地上跑的最快的动物。 动物奔跑100米需要的时间和名次记录表: 猎豹用时最短,是第一名。大象用时最长,是最后一名。 按奔跑的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猎豹、羚羊、斑马、兔子、黑熊、大象。 结论: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所用的时间越长,运动的越慢。 2、探索二、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红、黄两个颜色的小球。 实验步骤:(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红球的轨道坡度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度。(2)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 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实验分析:轨道长度相同,同时释放,先到达终点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在相同的距离内,红球用时短,所以红球运动的快。 3、探索三、在同一条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 操作步骤:(1)将轨道的一端垫高,使轨道成为一个斜面,上端是起点,下端是终点。(2)几个同学分工合作,用秒表测量不同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花的时间,并记录下来,至少测量3次(为了减少误差)。 (3)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分析:在同一条轨道上,黄球用时2秒,红球用时3秒,用时短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运动相同距离所花时间较短的小球,运动的较快。 4、科学词汇:词汇一:距离 两个物体相隔或间隔的长度就叫距离。 词汇二:时间 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某一段时间间隔。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实验中利用了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教学反思
课 题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2、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过程与方法: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教学难点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软尺、秒表、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首先,我们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立下志向,树立目标,人生才有希望。其次,我们要做道德高尚、有教养的学生。中华民族是个讲究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勤俭、忠义、谦让、孝敬都是恒古不变的美德。我们还要做一个知识丰富、刻苦学习的小学生。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应听老师的教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一、谈话导入: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总结: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测量运动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提问: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如果猎豹和羚羊一起奔跑,猎豹能追得上羚羊吗?猎豹是世界上在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它的时速可以达到115千米,也就是说按照它最快的速度奔跑的话,跑100米大概只需要3秒左右。 教师点拨:可以分别测出两个物体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比如上图中的羚羊和猎豹,在相同时间内,只有羚羊跑的足够远,才能避免被猎豹捕杀。 新课讲授:探索一:给交通工具排序: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下面6种交通工具排序,交通工具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和名次记录表: 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自行车通过的距离最近,是最后一名。 结论:在相同时间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距离越短,运动的越慢;运动的距离越长,运动的越快。 探索二: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提问:如果让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你能比较出他们运动的快慢吗? 实验步骤:(1)两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停止走动。(2)用软尺分别测量运动的距离,记录下来运动的快慢。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相同,运动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快。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2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2、2米,所以同学乙运动的较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 探索三: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 提问:两名同学都沿着直线行走,从不同地点出发,而且出发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实验准备:两名同学、两名计时员、软尺、秒表。 (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名同学、一名计时员兼测距员。各组分别在不同地点进行实验。(2)各组同学按自己所在位置进行直线行走,计时员发令、计时10秒最终分别记录同学10秒后行走的距离。同学依然采取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 (3)测距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虽然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但是他们运动的时间都是10秒,测量他们的行走距离我们可以发现: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2、5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3米。在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说明运动得越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 三、交流研讨:怎样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点拨: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长短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方法:让所有的物体运动时间相同,比较它们到达终点运动的距离,运动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实验中利用了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6、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距离远,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教学反思
课 题 7、我们的“过山车”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过程与方法: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根据已有资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学难点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意见,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铁架台、泡沫保温管、剪刀、积木、软尺、细绳、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上课前,首先我们来共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刻领悟内涵,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把大家培养成传承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导入:观看视频《过山车》。展示过山车的图片,提问: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吗?观看图片,过山车都有哪些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使用不同材料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1、建造泡沫保温管轨道。 制作材料:铁架台、泡沫保温管、剪刀。 制作步骤:(1)将泡沫保温管用剪刀剪开。 (2)用铁架台的试管夹将泡沫保温管连接起来,并调整高度。 (3)根据需要设计直线轨道或曲线轨道。 探索二、明确设计要求并讨论怎样才能做到。 (1)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目的:因为下节课有一个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如果轨道距离太短将难以测量运动的时间。轨道也不宜太长,不然需要的材料过多,搭建起来用时也会较长。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轨道的长度。 (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目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活动项目的具体问题中。 (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目的:是为了让轨道上的小球可凭借重力和惯性而运动,一方面是更符合真正的过山车情况,另一方面是让下节课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快慢的活动更公平。 (4)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目的:轨道中间不宜断开,全程完整通畅,同时轨道要有适宜的坡度,能给小球提供足够动力。 (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目的:是在提醒关注轨道连接的同时也要关注承载“过山车"的基础设施。 探索三、小实践。1、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要点提示:要有起点和终点,分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轨道坡度要有变化。 2、制作“过山车”:在制作“过山车”之前的设计图纸阶段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率的一种方法。 制作材料:积木、软尺、细绳。 制作过程:按照设计图和材料,制作我们的“过山车”。 3、评价“过山车”:(1)长度是否达标; (2)是否同时具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轨道的坡度是否有变化; (4)“过山车”是否稳固。 三、科学拓展:过山车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小实验:找一块空地,准备一个小桶,里面装上半桶水(不要太重),然后参考上图的方式,快速做圆周运动,观察桶中的水。 结果:水不会漏出来。为什么呢? 我们在转的过程中,水有向外的力,水在挤压桶。过山车跟这个力是类似的。设计的过山车在其轨道上按照设计速度运动时,也就是过山车也是要挤压轨道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先通过观察过山车图片聚焦过山车的运动,再熟悉现有材料并明确设计要求,最后设计、制作和评价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意见,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7、我们的过山车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反思
课 题 8、测试“过山车”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教学重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 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导入新课:观察我们的过山车。 (1)展示一下我们的“过山车”轨道设计。 (2)利用小球代替“小车”,在轨道上测试一下。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操作步骤:(1)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山车”的起点,将方向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2)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处于“过山车”起点的什么方向。(3)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这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了。(4)用方向和距离完整地描述“以起点为中心”时小球所在位置。 教师点拨:描述小球位置的要素分析:(1)参照物:以起点为中心,说明参照物为轨道的起点。(2)方向:用方向盘判断小球在起点的什么方向。如小球在起点的东北方向。(3)距离:用软尺量出的这段细绳的长度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如测量的结果为50厘米。 小球位置的描述:小球在轨道起点的东北方向,距离轨道起点50厘米的地方。 结论:描述物体的位置要包括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三大要素。 探索二、让小球从高处落下,观察并描述其运动形式。 小球从高处滚动下来,根据小球的运动路线,小球在“过山车”的斜面轨道上做的是向下的直线运动,在拐弯处的曲线轨道上做的是曲线运动。小球整体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结论:可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形式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探索三、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方法一:比较相同时间内小球的运动距离。 操作方法:(1)两人一组,一人做计时员,一人做操作员。 (2)用秒表记录5秒内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距离,用软尺和细绳测量距离。 结果:5秒内小球滚动轨道距离较长的运动得较快。 方法二:比较相同距离内小球的运动时间。 操作方法:(1)两人一组,一人做计时员,一人做操作员。 (2)在不同的“过山车”上,先用软尺和细绳测量一段相同距离的轨道,然后用秒表记录小球在这段轨道上运动的时间。 结果:相同距离内小球运动时间较短的运动的快。 三、交流研讨:研讨一: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 描述物体的位置要包括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三大要素。 描述物体位置时,首先要确定参照物。本次活动中,以过山车轨道的起点为参照物,假定起点的位置不变,那么小球运动一段距离后,就可以借助方向盘,取轨道的起点为中心,测量小球到起点的长度同时描述小球的方向。比如,小球位于轨道东南方向35厘米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距离指的是轨道长度,不是小球与起点的直线距离。 研讨二: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在确定方向、距离后,根据小球或物体沿轨道运动的路线。描述出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的距离,在弯道处描述出转向的方向,一段一段详细地、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 研讨三: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我们需要先确定运动的时间和路程的长短,然后比较相同时间内,距离的长短或相同距离内,时间的长短。 相同距离内,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相同时间内,距离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个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通过本节课,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愿意跟同学们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和乐于交流。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8、测试“过山车”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运动速度:有快有慢
教学反思
课 题 第一单元复习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2、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3、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1、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2、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3、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教学重点 全面复习第一单元的科学概念及内容,理解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的内容。
教学难点 复习回顾单元重难点,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清楚了解物体运动的特征。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导入复习内容:1、 播放动画短片《动物运动会》,提出问题:影片中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2、 提问:你是如何判断他们是运动的呢? 3、 引出课题:位置的变化可以说明物体的运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 “ 运动和位置 ” 的关系。 二、逐级探索,深入思考:1、探究活动一:观察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出示图片(教材第 2 页图片),布置学习任务。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说明这个物体是否运动。 三、复习探讨: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几种? 2、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常见的有:前后运动、摆动、转动等,而且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物体产生不同的运动形式。 3、交流研讨: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要想确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必须先选定参照物。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一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这一物体是静止的。 研讨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4、(1)首先选择参照物;(2)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方向。(3)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距离。 5、交流研讨: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 (1)移动(滑动):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而且物体各个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转动:也叫旋转运动,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整体不发生位置的变化。 (3)滚动:在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有位置的移动。 (4)振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5)摆动:一个物体来回摇摆时做的运动。 教师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滑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五种,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6、 观察并描述下面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 过山车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 每个台球的运动路线都是一条直线。 电梯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老鹰的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 苹果落下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教师点拨::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线,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还有许多运动路线是圆弧形、波浪形等形状的,这些属于曲线运动。 根据前面课程的学习,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我们知道了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复习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和内容,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个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通过本节课,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清楚了解物体运动的特征。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复习 物体的运动形式:滑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距离远,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
单元概述 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实验中所反映出来的空气特征及现象。 2、以语言、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信息,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3、尝试以气泡图、矩阵图等图表的形式组织、整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特征,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单元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实验中所反映出来的空气特征及现象。
单元难点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特征,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
单元教学内容 感受空气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压缩空气 空气有质量吗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我们来做“热气球” 风的成因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课 题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1、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3、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重点 怎样观察记录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 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做好观察计划。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力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 一、引入: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 蚕卵是什么样的? 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一个蚕卵就是一条生命。蚕卵很小,颜色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呈椭圆形。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观察准备:蚕卵、尺子、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 观察方法:先用眼睛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再借助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播放视频《观察蚕卵的样子》 观察记录:(1)大小:蚕卵长约1毫米,厚约0、5毫米。 (2)形状:用放大镜观察,蚕卵近似圆形,很像小米粒,仔细观察,可看到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 (3)颜色:刚产下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随时间延长逐渐变成灰绿或紫黑色。 时间较长的卵如果仍呈现黄色,可能是未受精,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 ,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湿度过高,可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湿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湿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 播放视频《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结论:养蚕需要的条件:(1)空气:准备一个盒子,在盒盖上扎些小孔,作为蚕的“房子”。 (2)适宜的湿度: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3)适宜的温度: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25℃。 蚕卵的孵化所需的条件:(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三、交流研讨:研讨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者紫黑色。蚕卵的孵化注意保持温度在25℃左右,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湿度。 研讨二: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 蚕的一生经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阶段,我们应注意观察不同阶段的蚕大小、外形、颜色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蚕的特征用文字或者画图等多种方法记录下来。 我们要遵循科学探究的程序,即先查阅相关资料,再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方法,然后进行观察最后将观察得到的信息汇总,总结观察成果。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颜色:淡黄色→紫黑色 蚕卵 大小:小米粒大小 形状:中间凹陷的圆饼状气 蚕宝宝“家”的环境特点:干净、通风、适宜温度、无害虫、食物晾干水分。
教学反思
课 题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2、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3、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似。4、鱼等动物的卵外部没有硬壳,鸡等动物的卵外部有硬壳。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2、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3、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2、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
教学重点 认识动物的卵的特点,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
教学难点 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鸡蛋、鱼卵、生鸡蛋、熟鸡蛋、小刀、盘子、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习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作了题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谈话导入:请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师介绍许多动物像蚕一样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出示三种动物的卵的图片,提问:不同的动物的卵一样吗?不同动物的卵是不一样的。动物的卵里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观察材料:鸡和鸡卵(鸡蛋)、鱼和鱼卵、蛙和蛙卵、龟和龟卵、蚂蚁和蚂蚁卵5种动物及其卵的图片。 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播放视频《观察不同动物的卵》 问:我们怎么给动物的卵分类呢? 观察分析:通过了解不同动物的卵的特征后,根据其特征给这些卵确定一个标准进行分类。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卵可以看到卵的内部特征,而有些卵被硬壳包裹住,看不到其内部特征。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对它们进行分类。 有硬壳:鸡卵(鸡蛋)、龟卵;无硬壳:鱼卵、蛙卵、蚂蚁卵 观察结论: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特征,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为有硬壳和无硬壳。 探索二: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提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 实验材料: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和一个盘子。 实验步骤:(1)将生鸡蛋打开放入盘中,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将观察到的结构记录下来。(2)小心地用小刀纵向切开熟鸡蛋,观察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与生鸡蛋进行比较。播放视频《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实验现象:熟鸡蛋由外到内可以观察到:卵壳、气室、卵白、卵黄。生鸡蛋由外到内可以观察到:卵壳卵白、卵黄,卵黄上面有一个小白点。 实验分析:因为生鸡蛋打开后,卵内液体形状改变,看不到气室的存在,熟鸡蛋不容易看到卵黄上面的小白点,所以应该采取生鸡蛋和熟鸡蛋结合的方式观察卵的结构。卵黄上面的小白点是胚胎所在位置,叫做胚盘,是发育成小鸡的部位。 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为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护内部结构;卵壳具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是外 层的保护结构;卵壳附近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外面的空气能够通过小孔进入气室并贮存在气室里,供小鸡破壳前呼吸。 实验结论:鸡蛋是有卵壳、卵黄、卵白、胚盘、气室等结构组成的。 三、交流研讨:研讨一:推测鸡蛋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卵黄主要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白为胚胎提供营养和保护内部结构,卵壳具有与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是外层的保护结构。卵壳附近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外面的空气能够通过小孔进入气室并贮存在气室里,供小鸡破壳前呼吸。同时,在外界温度的影响下,卵内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有了这个气室,卵内液体体积增大时,卵壳就不波胀破。 研讨二: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 小鸡由胚盘发育而来,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发育而来,为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是胚胎发育的部分。胚胎发育的营养是由卵黄提供的,未受精的卵的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的胚盘色深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播放视频《从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鱼等动物的卵外部没有硬壳,鸡等动物的卵外部有硬壳;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了解鸡卵中各个结构的功能作用。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反思
课 题 3、蚕长大了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用文字、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从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小培养一颗爱国心,对人诚实友善,用良好的品德和言行来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来感染自己,从小就要有一颗学做好人的心。 新课聚焦: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呢?刚出生的蚕的幼虫与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有什么区别? 二、科学学探索:探索一:观察蚕房中的蚕的生活。 1、观察蚕房中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播放视频《观察蚕的生活》 观察方法: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蚕宝宝的吃食、排便和活动等情况,了解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注意:不要用手触摸蚕,因为它们非常柔弱。 观察结果:蚕的生长需要食物,会排便,需要定期清理蚕沙,保持蚕盒的卫生。蚕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蜕皮的过程,蜕去旧皮后,蚕进入新的龄期。 2、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蚕会运动、进食、排便,这说明蚕还活着。 3、这一次看到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这一次看到的蚕比上一次看到的大了一些,颜色也变白了,蚕房里的丝更多了。 教师小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 索二: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一)观察蚕的幼虫。播放视频《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蚕幼虫的生长变化。下面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教师点拨:1、头部:(1)形态: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 (2)组成:有咀嚼式口器、单眼(蚕头左右各分布有6只单眼)等。 2、胸部:(1)位置:头部后面的三个体节(环节)。 (2)胸足:①数量:3对,胸部每一环节的腹面各有一对。 ②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吐丝时用于结茧;对爬行仅起辅助作用。 3、腹部:胸部后面的环节,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固定身体。 4、呼吸器官—气门:(1)形态:分布在身体两侧的黑色的小圆点。 (2)数量:共有9对,胸部1对,腹部8对。(3)作用:气门和蚕体内的器官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5、蚕的尾角:可以用来辨别雌雄,雌蚕尾角往前翘且有黑点;雄蚕尾角往上翘而无黑点。 (二)观察蚕的食物: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进食桑叶,在桑叶上会留下弧形的痕迹。随着蚕的生长,食量会慢慢变大。 蚕在进食后,就会开始排泄,排泄物是墨绿色颗粒,随着蚕的长大,排泄物的颗粒也渐渐变大。尤其是4、5龄蚕的排泄物,可以看出其形状近似短圆柱形。 三、交流研讨:研讨一: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蚕刚孵化出的样子:很小,很黑,像蚂蚁一样,身体很柔弱。 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变的光滑等。 研讨二: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境? 蚕宝宝头上虽然有六个单眼,但是视力非常不好,只能大概感受亮和暗,看不清具体东西,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蚕是靠嗅觉和味觉器官来寻找和辨认食物的。 研讨三: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 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还要注意保持蚕盒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由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对养蚕活动和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3、蚕长大了
教学反思
课 题 4、蚕变了新模样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过程与方法: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2、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描述蚕茧的特征。观察蚕茧中的蚕蛹,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思考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从生活和学习的层面来说,我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表现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要自觉地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积极、健康的学生,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这是社会对你们的期望,同时也是你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新课聚焦:提问: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裹起来呢?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它们还活着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 蚕茧的形成:蚕吐丝了,许多蚕的幼虫都被蚕丝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播放视频《温故知新:观察蚕的吐丝结茧》 猜测蚕宝宝在蚕茧里面有什么变化,首先应对蚕茧进行细致观察,看能否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该如何观察蚕茧呢?观察准备:熟蚕、硬纸板搭的格子房。观察方法:重点观察蚕的行为及丝的特点。 观察分析:图1是即将5龄蚕,这时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 图2是蚕依托用纸做的格子房吐丝的全景图;图3是蚕吐丝的样子,此时蚕体头胸昂起,口吐丝缕,头部来回摆动寻找可以固定蚕丝的地方;图4是蚕已经用蚕丝将自己包裹起来的样子,这时的蚕丝尚少,可以看到蚕的身体已经开始变黄变干。蚕吐丝结茧时,它的头总是时而抬高,时而垂下,并不停地来回摆动,将自己的身体包裹在里面;图5是一个蚕已经被完全包裹在里面的完整的蚕茧。 观察记录: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以S形或8字形方式摆动进行吐丝。 蚕在吐丝前后的变化:(1)吐丝前,蚕食欲下降,躯体发黄发亮,变透明。(2)吐丝时,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3)吐丝后,蚕身体变小,潜伏在茧内。观察结果:熟蚕吐丝结茧需要经历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 探索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1、观察蚕茧(1)形状:椭圆形。(2)大小不同,长约3~4cm,宽约2cm。(3)颜色:白色、黄色等。 (4)将蚕茧用热水浸泡,可以将蚕茧剥开。一只蚕所得到的蚕丝长度一般为1000米左右。 2、观察蚕蛹:(1)从蚕茧中取出蚕蛹。将蚕茧倾斜竖起,让蚕蛹靠近下端。然后用剪刀或刀片从上端剖开一个细口子即可。播放视频《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蚕蛹一般情况下不动,收到外界刺激时,蚕蛹的体节会轻微弯曲。蚕蛹的头部长出了触角,胸部长出了翅膀。提问: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点拨:蛹还会变化,因为它发育出了两对翅膀,之后会变成蚕蛾。 在剪开的蚕茧里发现了一层蜕下来的皮,它是蚕吐完丝化成蚕蛹之前蜕下的第5次皮。蚕一生共蜕皮6次,第6次是在化蛾之前。 三、交流研讨:研讨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相同点:都有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体节、气门等。不同点:蚕蛹与幼虫比较,蚕蛹的身体缩短了,颜色由青白色变成深褐色,身上的体节减少了,腹部的足消失了,长出了复眼,出现了盾片,已有翅的雏形。 探索二:蚕蛹还会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点拨:会变化的,会变成蚕蛾。 探索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蚕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过渡,既保留有幼虫时期的特点,又有成虫时期的特点。蚕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蚕蛹一般情况下不会动,没有反抗能力,如果不用茧把自己包裹住,会被鸟类等动物吃掉,或者被雨淋死。所以蚕蛹把自己包裹住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蚕茧包裹着蚕蛹,对蛹起到了保护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经历对蚕蛹和蚕茧的观察、描述过程,用画图、文字记录观察结果并交流和简单的推测、验证的过程。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4、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反思
课 题 5、茧中钻出了蚕蛾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2、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过程与方法:1、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根据外部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2、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
教学重点 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教学难点 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昭示着中国特色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这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是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更是对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价值和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蚕结茧已经十多天了,谁的蚕茧发生了新变化? 蚕卵孵化出蚕到结茧变成蚕蛹,我们通过养殖观察,已经基本了解蚕蛾的幼虫和蚕蛹,蚕蛹经过十几天的孵化,蚕茧里钻出了蚕蛾。 聚焦:蚕蛾是什么样的?与蚕的幼虫和蚕蛹相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什么变化? 蚕蛾与蚕的幼虫和蚕蛹有巨大的不同,蚕蛾有雌雄之分,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蚕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用翅膀飞行,此外蚕蛾不吃任何食物。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交流这段时间我们新发现。观察蚕茧发生的变化。 观察工具:放大镜,蚕茧。 观察方法:先观察并比较完整的蚕茧,再观察钻出的蛾子。 要点提示: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因此,要将其安置在宽敞干燥的地方。 提问:蚕蛾是从哪里来的?播放视频《观察蚕蛾破茧而出》 观察记录:(1)蚕蛾吐出一种汁液,使蚕茧中的丝胶溶解。 (2)蚕蛾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头部先从茧中伸出。 (3)蚕蛾全部从茧中钻出。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4)雌雄蚕蛾交尾(交尾也称为交配),之后不久雄蛾就会死亡。 (5)雌蚕蛾产卵。交配与产卵都是动物的繁殖行为。 (6)蚕蛾活动场景图。有些蚕蛾正在交配,有些蚕娥在产卵,有些蚕娥已死亡。 播放视频《蚕蛾交配过程》 观察分析:(1)蚕蛹在蚕茧里待上10~15天后,茧里钻出了蛾子。茧上的洞是蚕蛾钻出时留下的。(2)蛾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因此我们把它称作蚕蛾。 (3)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打转,寻找雌蚕蛾。雌蚕蛾不断放出信息素(身体分泌的物质,通过嗅觉器官察觉),吸引雄蚕蛾。(4)蚕蛾羽化不久就会交配,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蚕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产卵可持续2~3天。一只雌蚕蛾可产400~500粒蚕卵。(5)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观察结果:蚕蛹变成了蚕蛾,蚕蛾会交尾、产卵。 探索二:观察蚕蛾。蚕蛾是不是蚕蛹变成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蚕蛾,找找它和蚕蛹有没有关系。展示蚕蛾图片,提出问题:(1)蚕蛾吃什么? (2)雌蛾与雄蛾有什么不同?(3)蚕蛾的身体是怎样的? 1、蚕蛾的形态。观察准备:蚕蛾、放大镜。 观察方法:先观察蚕蛾身体的组成部分,再观察各部分器官。 观察记录:蚕蛾的形态。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蚕蛾》 蚕蛾的形态: (1)蚕蛾全身披着白色的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以及口器,但口器已退化,不再进食。 (3)胸部:有3对足、2对翅膀,翅膀短小,不能飞行。 (4)腹部: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2、蚕蛾的运动和进食情况。(1)蚕蛾的运动方式: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用翅膀飞行。(2)蚕蛾的进食情况:蚕蛾不吃任何食物。 观察结果: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都有重要器官。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是昆虫。蚕蛾是昆虫的一种。 探索三: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蚕蛾是不是蚕蛹变成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蚕蛾,找找它和蚕蛹有没有关系。 (1)蚕蛾的头、胸、腹部分别由蚕蛹的头、胸、腹三部分发育而来。 (2)蚕蛹和蚕蛾的身体结构相同,蚕蛾是蚕蛹发育成长起来的。 (3)蚕蛹和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的成虫。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蚕是昆虫,蚕和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5、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学反思
课 题 6、蚕的一生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 2、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2、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 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 了解蚕一生生长发育的条件和过程。
教学难点 整理关于蚕的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资料。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少年一代我们更应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下的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我们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为祖国作贡献。 新课聚焦:经过近2个月的辛苦养蚕,同学们见证了蚕一生的生长过程。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们在养蚕的过程中,会用到各种方法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蚕的一生》。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梳理好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蚕的一生。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中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你们是如何呈现的呢?下面我们就开一个展示交流会,分享自己观察记录的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点拨:我们可以用视频、照片、画图、记录表、观察日记展示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1)视频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蚕生长变化的视频,展示关键时期,如蜕皮、结茧、破茧、产卵等。(2)照片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并整理,可以直观的呈现蚕不同时期的特点。比如蚕幼虫的特点、蚕在进食、蚕卵和茧的特点等。(3)画图法:用简图和图示记录蚕的一生。比如画出蚕卵。幼虫、蛹、成虫等形态。(4)记录表:记录表是观察时经常运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结论。比如: (5)观察日记:观察日记能详细、有效地记录蚕在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可以记录时间、温度、蚕的身体情况、蚕的活动特点等,方便按日期或生长阶段进行检索。 教师总结: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观察日记中插入照片或简图,记录表中使用照片,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记录。 我们可以通过拍视频或照片、画图画、做记录表以及写观察日记等方法观察蚕的一生。你对这样长期的观察有什么体会? 探索二:蚕的一生经历哪些生长变化。 播放视频《我的养蚕日记》 整理观察记录,按生长顺序将不同时期蚕的图片进行排列。 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三、交流研讨:研讨一:我们可以将蚕的一生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大约经历多长时间?算一算蚕的一生是多长时间? 1、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2、从卵孵化开始,到吐丝结茧,蚕的幼虫要经历四次蜕皮,大约35天。蚕蛹变成蚕蛾的阶段大约13天。蚕蛾不吃食物,产卵后不久便死去,这一阶段大约8天。 3、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56天。 研讨二:推测一下,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孵化出新的蚁蚕,新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 研讨三:蚕适合在什么气候条件下生长? 1、气候条件:(1)温度:20~30℃。(2)湿度:60%~90%。(3)光照:避免阳光暴晒。 2、其他条件:(1)食物:新鲜的桑叶,要洗净晾干,不能带水。 (2)香味:蚕对香味特别敏感,不能用香水、蚊香、空气清新剂、香味化妆品等,禁止使用杀虫剂。 自然条件下,蚕宝宝一般在春天或夏天出生,不在秋天和冬天出生的主要原因是秋天和冬天的温度低于蚕生存的温度,此外秋天和冬天蚕的食物桑叶缺乏。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在科学探究中,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6、蚕的一生
教学反思
课 题 7、动物的繁殖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2、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2、能基于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两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动物繁殖后代的案例。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知道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教学难点 收集、分析、整理动物繁殖后代的信息。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是祖国冉冉升起的太阳,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那么我们就要努力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准则。这四个词,就像是一把标尺,时刻规范着我们的言行。就像是一盏指明灯,时刻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一、 新课聚焦:春天到了,孔雀开屏、丹顶鹤跳舞、百鸟和鸣;夏天到了,池塘处处蛙声一片。提问: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其他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吗?有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像蚕一样产卵,如蝴蝶、小鸟、老鹰等。 有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不同,它们不产卵,而是直接生产幼体。如猫、狗、猪等。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与蚕不同呢?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调查还有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后代的。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常见动物的繁殖过程。像蚕和鸡这些动物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还有哪些动物是靠卵繁殖后代的?能不能给它们分类。 (1)昆虫。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成虫通常有两对翅和三对足。绝大多数昆虫是卵生,蚕属于昆虫,还有蜻蜓、蝴蝶、蚂蚁、蜜蜂、飞蛾、瓢虫、蝗虫、螳螂等。 (2)鸟类。鸟类体表有羽毛,恒温,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翼,有的退化,多营飞翔生活。我们常见的鸟类都是卵生,比如麻雀、孔雀、鹦鹉、燕子、老鹰、鸽子、乌鸦、海鸥等。 (3)鱼类。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大多数鱼类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产卵繁殖。比如金鱼、鲤鱼、草鱼、鲫鱼、泥鳅等。 除了上述这些动物,还有一些动物类别也是卵生,比如蜘蛛、蜈蚣等节肢类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动物,乌龟、蜥蜴、鳄鱼等爬行类动物,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蚯蚓、蚂蟥等环节动物,蜗牛、章鱼、田螺、扇贝等软体动物。可以说,卵生是动物繁殖方式中种类最多的。小鸡是怎么孵化出来的?孵化过程:鸡蛋受精→小鸡孵化→新生命诞生。 探索二:调查猫或狗的繁殖过程。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调查猫或者狗的繁殖过程 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后代。这种用这种用乳汁哺育后代的动物又被称为哺乳动物,这类动物身体一般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体表被毛,体腔内有隔,雌体有乳腺,用乳汁哺育幼体。绝大多数为胎生,有胎盘。除了猫和狗,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哺乳动物。 播放视频《动物的繁殖》 三、交流讨论:研讨一: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点拨:常见的繁殖方式有胎生、卵生。有些动物会采取分裂生殖、出牙生殖等。 1、卵生。卵生动物是指用产卵方式繁殖的动物。一般的鸟类、爬行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几乎都是卵生动物。如鸡、鸭、鱼、 青蛙、乌龟、蝴蝶等都是卵生动物。卵生动物产下卵(蛋)后,经过孵化,变成动物,其营养来自卵本身。 2、胎生。胎生动物是指直接生下胎儿的动物。胎生动物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需要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哺乳动物一般为胎生。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高等类群如猴、虎、牛、羊、狼等,都是胎生。 3、出芽生殖、分裂生殖。草履虫,通过分裂生殖,可以由一个分裂成两个大小一样的草履虫;水螅,通过出芽生殖,从母体上长出一个相同的个体。 研讨二: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点拨: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胎生。父亲体内的生殖细胞(精子)和母亲体内的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母亲肚子里(子宫)生长发育,经过大约280天(40周)的时间,胎儿就会从母亲体内生出来。胎儿在母体内刚出生的叫婴儿,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母亲孕育出来的。婴儿通常通过母乳获得营养。人类属于灵长目的哺乳动物。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我们还了解到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繁殖后代,作为庇护场所。使我们懂得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的重要因素。 备注 (补充)
板书设计 7、动物的繁殖
教学反思
课 题 8、动物的一生 课时及授课时间 第 一 课 时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2、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2、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
教学方法 教法:教授法。 学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