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核心考点查缺补漏与方法指导 专题六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核心考点查缺补漏与方法指导 专题六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24 23: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纲要求】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侵华日军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一、核心考点过关
核心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真题回顾】(2012·北京文综·T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点评】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列强发动战争目的的理解认识。通过本题可知,命题考查点主要集中在列强侵华战争背景、不平等条约、战争结果及侵华阶段特征、影响方面。在复习备考中,应重点关注列强四次侵华战争的相关内容,分析列强侵华的灾难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看:每年的高考命题或多或少的涉及此考点;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方面。
2.从考查形式和角度看: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非选择题,选择史料性材料为命题新素材,主要是考查对侵华战争的背景、结果、影响、条约内容、阶段性特点及战争影响的分析、理解、判断能力。
3.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结合新材料分析列强侵华特征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实质、特点及影响,也要运用新史观分析列强侵华的影响。
【变式达标】
1.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2.(2012·重庆文综·T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
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 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
4.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5.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对应考点】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起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清朝衰弱腐败;英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和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③导火线:虎门销烟。
(2)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及《南京条约》的附件。此外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起因: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列强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华权益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
(2)结果:清政府战败议和,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起因: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强盛,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具体原因: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③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愈加深重;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暴露,国内的救亡运动掀起高潮,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1)起因: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结果:清政府在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同时,同列强议和签订了《辛丑条约》。
(3)影响: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核心考点二、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典例2】(2011·安徽文综·T16)图5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点评】本题利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对中国人民抗战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通过此题可以认识到,近代日本侵华过程、阶段特征,特别是日本侵华的影响、特征;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方面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日本侵华重大事件的影响及特征;比较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成败原因;联系中日关系的热点,认识日军的滔天罪行,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看:命题相对少,多集中在中国军民抗战的有关史实方面;从内容看多是运用日本侵华的阶段作为背景,思考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史实。
2.从形式和角度看:多是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是链接考查;命题多以日本侵华史实为依托,考查日军侵华罪行、阶段特征及中国军民抗战的史实,主要考查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复习备考时,注意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结合起来,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关史实,认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国内、国际意义。
【变式达标】
1.(2012·四川文综·T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促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2.史学家张萌麟讲道,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
A.义和团运动 B.西安事变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对应考点】
1.侵华日军的罪行:1937年7月起,日本全面侵华,制造了一系列暴行。
(1)野蛮的军事侵略:制造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并组建七三一部队,研制使用化学和细菌武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2)疯狂的经济掠夺。
(3)阴险的奴化教育:推行奴化教育,加强日语教育,宣扬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理论。
(4)狡诈的殖民统治:实行以华治华的殖民政策,组建傀儡政权如伪满洲政权等。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国民党正面战场:初期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四大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中共敌后战场
①方针:坚持全面抗战,创建抗日根据地。
②地位: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3)国外战场: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①、抗争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伟大胜利。
②、历史地位:
A、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B、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E、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祖国统一。
二、答题方法指导
方法六 逆向(否定)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逆向型选择题,又叫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利用考生在考试中的思维惯性来设置答题陷阱,主要考查考生的仔细审题能力和细致阅读能力,以及准确理解历史的思维能力等。
例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方法总结】否定型选择的解答要注意思路和方法。
  (1)解答思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否定词,这些词语的设置有的比较明显,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等,一眼就可以看出;有的设置则比较隐蔽,如“违背了上述观点”“不会出现”“不包括”等等。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地理范围、历史结论、逻辑关系等要素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注意“错误的就是符合题意的答案”这一原则来确定出最后的答案。解答这种题型的试题时,最典型的失误就是没有看到否定词,把逆向选择题当作正向选择题来解答,结果造成解答失误。
(2)解答方法
  ①排除法:即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
  ②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史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③推理法:题目略有难度,暂不能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假定某一选项正确,然后根据史实、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历史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跟踪训练】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C.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2.“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第 7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