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探讨教学新方法解读中考化学新变化2013年江西中考研讨会 1、化学定义的新界定:化学是以分子原子水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变化及其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并创造分子。
2、难度要求略有降低,加强学科间的综合。一、关注2011版课标变化3、规定学生必做实验(二级主题):
①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
? 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⑤燃烧的条件。
???⑥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
???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⑧酸、碱的化学性质。一、关注2011版课标变化2013中考新增要求4、强调七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关注2011版课标变化2013中考新增要求 5、初中化学要使学生建立七种观念:元素观、粒子观、变化观、分类观、计量观、事实观、价值观。
6、强调物质的“三重表征”:
实物——结构——符号。
7、强调教学情境的作用。教学情境就是将“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生问题”。每节课上,有情境的尽量用,所创设的情境要真实,选用的情境最好能够贯穿教学始终。一、关注2011版课标变化二、关注2013中考说明新变化 1、在总则里,特别强调“侧重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的掌握情况”。 2、试卷题型比例发生了变化 3、试卷题型比例发生了变化 试题内容比例保持不变!二、关注2013中考说明新变化 5、(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4、增加了(一)科学探究的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和目标要求。(8个实验、7项实验技能等)二、关注2013中考说明新变化 5、(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二、关注2013中考说明新变化 6、(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7、(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二、关注2013中考说明新变化 8、(五)化学与社会发展三、关注近年我省命题的特点 1、注重立足教材,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尤其注重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重点考查初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
2、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改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3、侧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与选拔性相结合的原则,较好地实现双考合一的目标。稳中求变 4、考点覆盖率高,原创性较强;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内容基础、科学,文字简练,指向明确。部分试题虽立意起点高,但知识落点低,情境设计新颖、真实,学生易读易懂,容易入题,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挥。 5、难点:
推断题
实验题(尤其是第二、第三道实验题)
计算题(尤其是最后一问)三、关注近年我省命题的特点 1、审题能力欠缺,或读题匆忙、或不关注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导致错误地理解题意。 四、中考中学生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 2、基础知识不牢固,未能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建构出清晰的知识网络,认知水平仍停留在表象、感性和局部,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3、当试题给予的信息量较多时,缺乏分析、整理和应用能力,甚至缺乏完整读题的耐心,主要表现在框图题、探究题、计算题这三种题型上。 4、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欠缺,如不熟悉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四、中考中学生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 5、忽略对基本概念的记忆、理解,导致曲解题意。 6、缺乏考试技巧,各部分试题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降低了解题质量。特别是去年开始的理化同场分卷考试,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未考出应有的真实水平;部分学生答题不规范。 1、重视概念教学,教会学生能够按照概念间的关联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包含)关系等自我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认知层次。五、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建议 2、提倡建立“问题作业”制度,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问题,以避免积重难返。 3、注重挖掘与教材相关的“STS”素材,在课堂上要重视从应用层面培养和考查学生的能力。如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与生活事件相关 。 4、日常教学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提高学生操作、观察、猜想、设计、评价、归纳等相关能力。五、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建议 5、精选具有江西特色的试题进行讲练,讲题时,重点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思路)的引导上,除教师进行讲题示范外,更要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提问、反驳、补充。 6、要关注学生持久兴趣的培养,课堂上设置较多的“展示自我”的学生活动。给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完成并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保持持久兴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7、平时阅卷时,就要高标准、严要求,要与当地中考阅卷要求保持一致。
8、要求学生规范答题,按要求填涂答题卡,答案写在规定的范围内。五、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建议 第一、二单元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原理;物质的变化;空气污染以及空气成分的验证或探究;氧气的制备原理(KMnO4、 H2O2 、 KClO3 H2O2)及实验操作(两种不同的发生装置)、催化剂。
第三单元 分子(性质与现象,分子的组成与构成);原子(原子结构、核外电子子排布、两个重要的等式);离子(符号);元素(不同元素的区别,地壳中前四种元素,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能正确识别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以及元素符号、分子、离子等化学用语的涵义。六、2013年中考命题内容预测 第四单元 水(污染及预防、节水方法);水的净化、硬水软化;过滤(应用对象、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电解水(实验现象、产物检验、问题分析等);物质的分类(结合后面内容);化合价(推算、表示);化学式的书写及利用化学式进行简单计算等。
第五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宏观、微观、实验探究);根据STS情景写出化学方程式以及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等。 六、2013年中考命题内容预测 第六单元 碳的几种单质特性(包括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二氧化碳(制备、性质、用途、对环境的影响);碳、一氧化碳(氢气)的性质。
第七单元 燃烧与灭火(条件、原理);爆炸的发生及预防;与化石燃料相关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及新能源开发(包括氢气的制取)等;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放热)。
第八单元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与酸、盐反应的实验探究);常见的金属、合金及矿物;对铁、铜等金属锈蚀原因的探究。 六、2013年中考命题内容预测 第九单元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溶剂等的判断;乳化现象(乳化与溶解);溶解度的意义及简单计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结晶方法的选择;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液的配制及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第十、十一单元 常见的酸(盐酸、硫酸)、碱(熟石灰、烧碱)、盐(纯碱、碳酸氢钠、碳酸钙)的性质(具共性的原因)及用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中和反应(概念、放热特点、应用);化肥(类别、应用及铵态氮肥的施用禁忌);pH(测定方法、值);粗盐的提纯。六、2013年中考命题内容预测 第十二单元 人类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食物);因缺少某种元素而导致的常见疾病;变质食品与食品添加剂;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与合成)等概念;认识塑料;鉴别丝毛、棉及合成纤维的简单方法;白色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六、2013年中考命题内容预测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2012·江西·12)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B 稀盐酸和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都含有酸根离子
C 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原子个数不同
D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_______ 趋势一 知识点多,跳跃性强,提高知识考查的覆盖面。 (2012·河南·模考)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一 知识点多,跳跃性强,提高知识考查的覆盖面。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二 注重化学工艺流程,让考试更接近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现实。(2012·江西·18)工业上用“碳捕捉”技术将CO和CO2混合气体的CO2捕捉并回收CO,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示未标出):
(1)反应②分离出的CO2可制成干冰,干冰常用于 ;
(2)反应①在“反应分离室”内进行。将NaOH评剧CaCO3分享的操作是___ ;
(3)“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下列有关该捕捉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捕捉到的CO2可制备其它化工产品,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B “反应分离室”中的反应要吸收大量热
C 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循环利用
D 能耗大是该捕捉技术的一大缺点(2012·江西·9) 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 向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水
B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锌粉
C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氢气体钠溶液
D 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铜混合训不断加氯化钡溶液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三 注重“图像法”,以此考查学生“学科方法” 的应用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能力。2012·江西·17 2012·江西·23 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四 “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学科方法”,是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技能型考题。(2012·江西·22)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五 关注社会热点。 雾霾等极端天气、仿鱼翅、黄金内铱、同悦生锈板材、湖南毒大米(镉超标)、水污染、油品升级、各地火灾、矿难等。 (2012·北京·模考)实验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时,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中的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溶液一定呈 性(填“酸”或“中”或“碱”)。
(2)气体D的化学式为 。(3)步骤②的实验现象为 。
(4)E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
(5)B溶液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④中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
(6)实验后将盛有C固体烧杯中的上清液取出少量,继续加入E溶液,仍有C固体析出,已知A与E中的阳离子相同,则实验后所得溶液含有的溶质为 。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六 关注实验流程的分析。 20℃时,取相同质量的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固体的溶解情况左图所示。右图为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仔细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六 关注实验流程的分析。(1)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烧杯甲里是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________里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各种状态下,各烧杯(甲、乙、丙)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
A.甲(状态2)>甲(状态1)
B.乙(状态1)>甲(状态3)
C.甲(状态1)=乙(状态2)
D.乙(状态3)>丙(状态3) 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六 关注实验流程的分析。 (2012·北京·模考)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六 关注实验流程的分析。七、2013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 趋势六 关注实验流程的分析。八、探讨2013年中考复习新方法 复习准备 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前,必须深入研究每年的《考试说明》,搞清中考试卷题型、试题难易比例、分值比重,熟知每个知识点的要求,从而在复习过程当中能把握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复习范围,才能在复习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复习计划 两轮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两次模拟,一次心理调整和应考策略。跳出题海,探索江西命题规律。复习轮次切忌过多,避免每轮的复习 “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走过场,复习要上层次、提水平,避免简单重复。 一轮复习建议采用单元复习法,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建构出涵盖单元内重点知识的网络体系。八、探讨2013年中考复习新方法 二轮复习一般采用专题复习法,重点在内容上打破教材单元、课题的界限,按照知识的认知顺序、认知规律及专题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建构成主线鲜明的知识系统。八、探讨2013年中考复习新方法 1、建议按如下环节进行设计:
情境再现(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记忆
→建构体系(探索本质规律)
→精讲精练(提高应用能力) 2、现在的中考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对多种能力的考查为目标的综合测试。因此,无论平时的上课还是复习,都必须注重学法的养成,着重训练学生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 3、目标定位 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准确定位,对每个知识点在中考中的出现几率即中考命题的“必考点”和“高频点”要心中有数,并能够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八、探讨2013年中考复习新方法 4、精选试题
(1)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力水平,选题切忌过难,以免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
(2)选题时要梯度明显,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
(3)所选试题必须具备江西中考特色。 5、重点讲评
①审题能力(情境分析、概念理解、数据和图表信息的处理、装置原理等。此外,还要特别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和字)
②文字表达能力(语句通顺、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③化学用语的书写(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及化学方程式等)八、探讨2013年中考复习新方法 ④实验能力(注意现象与结论、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区别。中考实验类型分为应用型、创新型、探究型、综合型、归纳型 )
⑤讲评探究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整道试题内容的连续性,所填空白要前后呼应。 欢迎提出批评改正
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