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
程东文
(这是一节借班的公开课,课前,学生已做了认真的预习。)
[初读感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大家知道,紫藤萝是一种植物,可是怎么跟“瀑布”连在一起了呢 这个标题有点意思!说说看法好吗?
生1:我家旁边的公园里有紫藤萝,确实很美丽,开起花儿来像瀑布一样。(许多学生表示赞同)
师:像这样吗 (打开投影,展示大幅的紫藤萝照片,学生一片惊叹)另外,关于这篇文章的其他信息,你还了解哪些情况
生2:我查过作者宗璞的情况,她还为我们西湖写了很多文章。
生3:资料上说,宗璞是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的女儿。老师,什么是国学大师啊?
师:哦,你很努力嘛,连这个都知道啊!国学,是对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你说的这点,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待会儿我们会说到。
生4:我还想说很重要的一点,作者宗璞是在弟弟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是有感而发。
师:好,确实很重要,同学们,在读一篇文章之前,如果可能,我们就应该尽量多地去了解一些背景材料,这对于理解文章很有帮助。下面我们一起试试概括全文大意,看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
(学生概括,教师巡检)
[赏析探究1]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生5:这篇文章写作者看到紫藤萝瀑布时的所见所想。
师:很简洁嘛!哪位补充一下,所见所想是“见”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6:作者见到了紫藤萝瀑布,原先,她的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遇到盛开的藤萝花后,想到一些事情,就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
师:想到了一些事情,是哪些事情
生7:我想应该是他弟弟不久于人世的事情吧,她走在路上,本来很悲痛,很忧虑,可当她遇到紫藤萝瀑布的时候,想法就变了。
师:是的,大家预习时就知道,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按照常理,作者这时候应该十分焦虑悲痛,可老师不明白的是,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她一看到紫藤萝还会产生“悦”的情绪,这岂不是有违常理吗
生8:(小声)书上就是这样说的嘛……(师插话:怎么说的,讲讲看嘛!)(生读书)“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师:好,我们就来好好研究这个矛盾——一个焦虑悲痛的人怎会一下子变得“宁静”和“喜悦”。
生9:因为作者看见了美丽的紫藤萝花儿。
师:你是说,只要看见美丽的花儿,人们的悲痛之情就会缓解,甚至还会转悲为喜吗?
生9:不是,只有遇见紫藤萝花才会这样。(有学生露出疑惑沉思之色)
师:那么,如果我们在医院门口都栽种紫藤萝花儿,是不是心理诊所也都不需要了 栽种一些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就可以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了嘛!
生10: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见到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觉得花儿仿佛有了生命,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所以会带走焦虑和悲痛。
师:请原谅老师的不依不饶(众笑),为什么紫藤萝花儿就能够带走焦虑和悲痛呢
生11:虽然这位姐姐很是焦虑悲痛,但文章后面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个体生命虽然有止境,人类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作者从花的生命力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
师:(有点意外)你的理解很深刻嘛!能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吗
生11(有点不好意思):我是从《新课程学案》这份资料里读到的。(有学生哄笑)
师:利用现有的资料。帮助我们读懂课文,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办法,不过,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要开动脑子多想想为什么。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还会影响到我们更深入的理解。
生11:(小声说)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是作者触景生情。
师:说得好,(板书:触景生情)但我们已经知道触到什么景,又生了怎样的情,可为什么此景会生此情(板书:此景此情),值得研究。我们把相关段落再读一读吧。(学生大声朗读)
师:请注意这些词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大家注意到了紫藤萝瀑布的特点了吗
生12:(有点迟疑)我想,“瀑布”强调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万花”的集合,虽然某一朵花儿会凋落,但是作为瀑布的紫藤萝永远不会凋谢。
师:对,不是一朵花!注意到这句话了吗?——“我没有摘花的习惯”,假使作者真的摘了一朵花来仔细欣赏,那么她的注意力就会一直在这一朵花的美丽上了;可是作者关注的却是整个的紫藤萝花的集体——紫藤萝瀑布。
生12:(若有所悟)哦,我明白了,是不是说,作者的弟弟只是这么多花儿中的一朵。
生13:我也是从资料中了解了“答案”,但是我没有明白为什么,现在我懂了,作者是见到眼前的紫藤萝瀑布,看到花儿的开落,想到自己的弟弟,觉得人生就像这花儿一样,有凋落,也有新生,心里就得到了解脱。
师:理解得很好!现在,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作者的心里感受了吧。(见一学生手举得很高,)好,你说说。
生14:老师,还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文章中所说的“喜悦”,是指作者当时看见紫藤萝瀑布里一朵朵新生的小花,感受到了一种生命力的喜悦,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宁静的喜悦,并不是说作者在小弟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会真的很高兴。
师:对啊,这应该是一种内心感悟的喜悦吧。现在,我们可以回头了解宗璞这个人了,她的父亲冯友兰是一位国学大师,对于庄子很有研究,作者受其影响,这时候她的心态,恐怕不能说是“乐观”,而应该是“达观”更合适一些。
生13:老师,我还想补充一点,我刚才看到紫藤萝的照片,确实像一个瀑布,瀑布的主要特点是流动,作者正是看到花儿从新生代替凋落的流动的过程,才有这么多感悟的。
师:你说得真棒,其实,这篇文章的标题里的“瀑布”二字,不仅指花儿的美丽和繁密,更有突出生命流动的意味,从这种生命的运动中,作者产生感悟就十分自然了。也就是说,此景的特点自然催发了
1 [2]
此情,而这些又必须有此人(指着黑板上的作者名)——一个有着敏锐感觉和丰厚知识底蕴的人才能够感受和表达出来。
[赏析探究2]
师:刚才我们讲到,作者遇到紫藤萝瀑布,情绪也终于变得“平静”和“达观”,这时,文章又突然插入一段“十多年前”的事情,大家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十多年前”应该是“文革”时候,作者家门前也有一大株紫藤萝,花儿很稀落,后来,由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连花架都拆掉改种果树。你读完这段,说说为什么突然要写这些。
生14:我认为是作者要对过去那种极“左”观念加以批判,进行前后对比。
生15:紫藤萝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师:都有道理,两位同学能够将社会课的内容与语文课结合起来,思路很好。不过,作者写今天的“生死谜手足情”,为什么要回过头去批判文革的极“左”观念呢
(学生一时陷入沉默。师发现刚才那位同学欲言又止,便再请他说话。)
生:(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我也是参考了资料,(师鼓励:没关系,你也让我们“参考参考”。众笑,生拿起预习本。)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有人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者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我认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后来国家发展了,花儿又盛开了……
生16(插话):这时对花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所以花就开好了。(众笑)
师:同学们很努力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很好的。——如果作者写这一段只是为了进行政治批判,那样的话与全文风格肯定就互相矛盾了,而且这种说教式的写法也不符合宗璞的风格。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再朗读最后两段的内容。(学生齐读)
师:大家注意一下,有哪些文句照应了插叙的这一段内容。
生17:是不是这几句,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想,作者是说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今天的人压垮,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师:你找得很好,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位同学的发言——其实作者利用这段短短的插叙说明了一件事情,紫藤萝花曾经经历了由衰到盛的过程,作为一种观赏植物,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与政治思想的影响,花儿凋零甚至被毁灭;但是,一旦有了合适的时机,花儿又盛开了,就像今天一样美若瀑布。同学们,我们想想,既然花儿能够这样,那么人呢——
生(七嘴八舌):人也会战胜不幸,走向明天。
师:这样,写这段话的作用我们就比较清楚了,看来作者写这一段不主要是批判,不是对比;而是一种衬托,以花对人的衬托。如果说,作者在文中把由悲痛到宁静再到振作,作为一条明线的话,那么,紫藤萝花由衰到盛则是一条暗线,而这两条线又由紫藤萝瀑布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这样理解,就不会割裂文章的内容,我们也不会觉得有生硬说教的嫌疑了。
[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如果我们停留在课前的认识里,也许会带着“标准答案”离开课堂。但如果我们努力开动脑筋多思考,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当然,思考有时可能不够严密和周全,但毕竟是我们自己思想的结晶,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希望同学们保持这个习惯,做一根善于思考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