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2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2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08:46:28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9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 九年级上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孟子
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
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吴歌甲集》《史林杂识初编》等。
新知讲解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新知讲解
顾颉刚( jié )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腐草为萤( yíng ) 不攻自破( pò ) 虚妄( wàng ) 步骤(zhòu) 折扣( kóu )
流俗( sú ) 塾师(shú ) 墨守( shǒu ) 停滞(zhì ) 大儒( rú )
新知讲解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 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去除不合实际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一(1、2):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二(3—6):证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首先,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作者是从对一个传说、一本书、一种学问都需要有怀疑的精神来证明的;最后,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一)齐读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二)女生读第3段,探究
1.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2.本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⑴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⑵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⑶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三)男生读第4段,探究
1、第四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一层(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讲道理: 对于“传说”要怀疑,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例证明:
举“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例子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最后一句)讲道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四)小组读第5段,探究
1.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
2.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
“怀疑”“思索”“辨别” 三个步骤。不能调换,因为三者具有认识事物的先后关系。
正反对比论证:“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合作探究
3.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
第4段说的怀疑“传说”, 第5段则说怀疑书本,比第4段进了一层。这两方面论及了学问最主要的来源,使论述全面,写了第4段,也体现作者构思的周到。
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两段的内容 有何相异?
侧重点不同: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 “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五)小组赛读第6段,探究
1.第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2.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这五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和大哲学家笛卡尔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第 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第 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 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第 第 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第 句从正面论述,第 句从反面论述。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至5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如:第5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怀疑确有必要。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语言简洁朴实、准确严密。
本文的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楚,明白, “一 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 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更 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引证法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戴嵩(sōng)画牛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 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 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杜处士笑 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完成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
情感与态度
4.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理解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的方法。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含义?孟子的这句话原义是: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来,这句话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简单来说,就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也说明了学习要怀疑精神,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讨一下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2、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吴歌甲集》《史林杂识初编》等。
2.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3.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顾颉刚( jié )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腐草为萤( yíng )
攻自破( pò) 虚妄( wàng ) 步骤( zhòu) 折扣( kóu )
流俗( sú ) 塾师(shú ) 墨守( shǒu ) 停滞(zhì ) 大儒( rú )
(2)词语释义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去除不合实际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4、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点拨】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点拨】
一(1、2):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二(3—6):证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点拨】首先,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作者是从对一个传说、一本书、一种学问都需要有怀疑的精神来证明的;最后,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课时
3.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齐读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2)女生读第3段,探究
1.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点拨】 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2.本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点拨】⑴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⑵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⑶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3)男生读第4段,探究
1、第四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第一层(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讲道理: 对于“传说”要怀疑,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例证明:
举“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例子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最后一句)讲道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四)小组读第5段,探究
1.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
【点拨】“怀疑”“思索”“辨别” 三个步骤。不能调换,因为三者具有认识事物的先后关系。
2.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
【点拨】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
【点拨】第4段说的怀疑“传说”, 第5段则说怀疑书本,比第4段进了一层。这两方面论及了学问最主要的来源,使论述全面,写了第4段,也体现作者构思的周到。
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两段的内容 有何相异?
【点拨】侧重点不同: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五)小组赛读第6段,探究
1.第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点拨】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④⑤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2.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点拨】这五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和大哲学家笛卡尔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
3.第 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点拨】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4.第 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 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点拨】第 第 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第 句从正面论述,第 句从反面论述。
4. 品读课文,写法探究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至5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如:第5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3.语言简洁朴实、准确严密。
本文的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楚,明白,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听故事,悟道理
戴嵩(sōng)画牛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个。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 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 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杜处士笑 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点拨】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