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6.2方差 课型 复习课 第 课时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和在具体问题中的实际意义;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2对方差的定义,统计意义和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一、(5分钟)复习导航,知识点1、方差的定义:设一组数据x1,x2,…,xn,各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做S2由定义得出:①方差的计算公式:②计算方差的步骤:第一步:先求平均数;第二步:求每个数与平均数的偏差;第三步:求偏差的平方;第四步:求偏差平方的平均值。2、方差的实际意义: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离散或波动的程度就越小,数据就越稳定。以上内容板书(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本节知识框架,唤醒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再现,为后面学生进行知识训练做铺垫)二、 (5分钟)知识点训练:知识点一 方差的定义1、数据-2,-1,0,1,2的方差是( )A.0 B. C.2 D.42、一组数据:2018、2018、2018、2018、2018、2018的方差是 .3、甲、乙、丙三组各有7名成员,测得三组成员体重数据的平均数都是58,方差分别为S2甲=36,S2乙=25,S2丙=16,则体重波动最小的一组是 。 4、在植树节当天,某校一个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参加植树造林活动,10个小组植树的株数见下表:则这10个小组植树株数的方差是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方差的定义及意义的掌握情况,题目简单,体现由简到繁教学过程)知识点二 方差的意义1、从甲、乙两块棉花新品种对比试验田中各随机抽取8株棉苗,量得的高度数据如下:(单位:cm) 甲:10.2,9.5,10,10.5,10.3,9.8,9.6,10.1乙:10.3,9.8,10.1,9.8,10.1,10.4,9.7,9.8统计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3位),得S2甲= , S2乙= ,这说明乙试验田的棉苗比乙试验田的棉苗长得 。三、整合提升(25分钟)1、今年,我省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某村小学为了了解各年级留守儿童的数量,对一到六年级留守儿童数量进行了统计,得到每个年级留守儿童人数分别为:10,15,10,17,18,20.对于这组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均数是15 B、众数是10 C、中位数是17 D、方差是 2、如果一组数据 的方差是3,则另一组数据 的方差是( ) A、27 B、18 C、9 D、363、李华根据演讲比赛中九位评委所给的分数制作了如下表格 如果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则表中数据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8.5 8.3 8.1 0.15 A、平均数 B、众数 C、方差 D、中位数4、某工程队14名员工,他们的工种及相应每人每月的工资如下表所示, 现该工程队进行了人员调整:减少木工2名,增加电工,瓦工各1名,与调整前相比,该工程队员工月工资的方差是 。( 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 工种 人数 每人每月工资/元 电工 5 7000 木工 4 6000 瓦工 5 5000 5、王大伯几年前承包了甲、乙两片荒山,各栽100棵杨梅树,成活率98%,现已挂果,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为了分析收成情况,他分别从两山上随意各采摘了4棵树上的杨梅,每棵树的产量如折线统计图所示.(1)分别计算甲、乙两山样本的平均数,并估算出甲、乙两山杨梅的产量总和;(2)试通过计算说明,哪个山上的杨梅产量较稳定? 解:(1)甲、乙两山样本的平均数分别为40千克和40千克,40×98=3 920千克,甲、乙两山的总产品约7 840千克 (2)s甲2=38,s乙2=24,∵s甲2>s乙2,所以乙山上的杨梅产量较稳定6、已知A组数据如下:0,1,-2,-1,0,-1,3(1)求A组数据的平均数; (2)从A组数据中选取5个数据,记这5个数据为B组数据,求B组数据 满足两个条件: ① 它的平均数与A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 ②它的方差比A组数据的方差大。 你选取的B组数据是 ,请说明理由。 备 注
教学反思 通过师生对本节知识的共同回归,帮助同学们建立了本节基本知识框架。然后通过一些基本知识的训练及提高练习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观察、分析能力,题型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但从学生们从课堂的反映情况来看,90%的同学还是能够快速完成,只有10%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没能完成,课后要对这部分同学进行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