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摇篮曲》
教学目的:
1.能够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用自然甜美的声音和亲切温柔的情绪演唱《摇篮曲》,.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2.喜爱“摇篮曲”这一音乐形式,并且愿意用这种形式进行情感交流,理解和回报母爱。
3.能用手语来表现“摇篮曲”这首歌。
教学重点:
重点是欣赏和学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喜欢“摇篮曲”。
教法、学法:
视情况采取听唱法、视听法等方式,在教唱歌曲时,要启发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想像歌曲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这首歌曲。
学生实践、活动设计:
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并用手语来表达此曲,从实践与活动中,使他们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共性。
教具准备:
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一首《让爱住我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音乐教室充满着温馨祥和的气氛,也为今天的教唱做好铺垫,体现了亲情之美。】
(二)导入新课
可让学生欣赏摄影作品而后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用经典摄影作品创设情境,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欣赏,学生就会直接体验感受母爱情感。在背景音乐的感召下学生对勃拉姆斯《摇篮曲》的旋律产生初步印象的同时, 会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去。】
(三)新授
1.作者简介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由此可见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及合唱作品等。
2.学唱《摇篮曲》(先唱谱或先唱词视各班情况而定)
A、试唱歌曲,注意装饰音的唱法,弱起小节。
B、模唱歌词,初步唱会歌曲,通过对比演唱和探讨解决以下问题:
①感受装饰音的作用并唱好装饰音。
②在演唱中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绪等。
【设计意图:初步唱会歌曲,注意把握歌曲速度、力度及情绪等。】
③另选一至三首其他著名的《摇篮曲》让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感受色彩丰富的各国摇篮曲,增加兴趣。】
④总结摇篮曲的特点
先由学生小结摇篮曲的基本特点:
a具有安宁、亲切的气氛。
b曲调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的祝福和希望。
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教师再加以总结:
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它的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6/8拍是摇篮曲中最常见的节拍,其次3/4拍、4/4拍也常见于这种体裁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歌曲内涵,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基本说出摇篮曲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与实践创造
①听赏手语表演《感恩的心》,品味亲情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体会亲情,必须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及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进一步得到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领会摇篮曲意境、体验深深的母爱之情,懂得感恩,感悟艺术的真谛。】
②用手语来表现《摇篮曲》
【设计意图:现在的孩子有几个知道感激母亲的疼爱?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疼爱他,他却不知关心、疼爱别人。因为年龄而没有此类生活体验,对“摇篮曲”不会那么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针对以上现状,教学设计要从有震撼力的情感教育入手,让学生用这种边手语边演唱的形式,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喜爱“摇篮曲”,感谢母亲,知道感恩。边手语边唱,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歌曲的复习和巩固。】
4.熟悉演唱《摇篮曲》
学生集体演唱并根据时间情况可试用英文来演唱(第一段)歌词。
【设计意图: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知识拓展,可学学英文演唱。】
四)下课
下课师生以音乐相互告别,学生在《摇篮曲》(背景音乐)中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师生以音乐相互告别与课前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伴随学生踏着音乐的旋律走出教室形成呼应,给学生一堂完整的音乐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