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N
N
1
A
C
B
界面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
O
N
N
1
A
C
B
界面
)10.5物体的浮与沉 共几课时 1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物体的上浮、下沉与悬浮的现象,会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2.会分析从上浮这个不平衡状态到漂浮这个平衡状态的过程。 3. 寻找使下沉的物体上浮和使上浮的物体下沉的方法。 4.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知科技的奇妙,学会合作与分享。
重点 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浮沉的有效方法。 难点:改变物体浮沉的有效方法。
器材 准备 共17组:每组分别准备:橡皮泥、铁钉、水、盐水、密度计、玻璃砖、硬币、滴管、烧杯、泡沫、塑料、苹果等
教 学 过 程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 反思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有趣的浮潜活动引出课题:物体的浮与沉 二、合作交流 感知浮沉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浮与沉 小组合作,将物体逐一浸没在水中,放开,观察并描述物体状态的变化情况。 小组讨论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释放后浮沉取决于 。 阅读课本P95页最上面信息快递,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并思考:原来上浮的物体最终静止在 上,有一部分 ,这种状态叫 ,此时,V排 V物,F浮 G物。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平衡状态,则称为 ,此时,V排 V物,F浮 G物。 4.围绕以下问题分析物体由不平衡状态(上浮)到平衡状态(漂浮)的原因。 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受几个力?哪些力发生了变化?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如何? 活动二:探究使物体浮沉的方法 探究使上浮的物体下沉的方法,将探究与思考过程填入表格一(口述)。 表格一:探究使上浮的物体下沉的方法 原本上浮 的物体使上浮的物体下沉的思路具体 做法 分析
2. 探究使下沉的物体上浮的方法,将探究与思考过程填入表格二(口述)。 表格二:探究使下沉的物体上浮的方法 原本下沉的物体使下沉的物体上浮的思路具体做法 分析
3.探究使悬浮的物体上浮或下沉的方法 例:如何使悬浮在盐水中的鸡蛋(装水的瓶子)上浮或下沉?(另有器材盐、清水) 活动三:品浮沉条件的应用 1.漂浮条件的应用: 请列举物体处于漂浮状态的实例。 (1)赏析曹冲称象 如图是曹冲称象过程中出现的4幅画面。 ①曹冲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②大象的重与谁的重相等?说出你的推理过程。 (2)了解密度计 ①将密度计放入水中,观察,静止时密度计 (填某种状态),此时F浮 G物。 ②观察密度计的刻度,可知,示数上 下 ,刻度上 下 。 2.浮沉条件的应用:(个体展示后1对1) (1)阅读课本,了解潜水艇的工作过程:潜水艇的两侧有 ,如果 ,潜水艇可实现下沉;如果 ,潜水艇可实现上浮。潜水艇靠改变 控制其上浮或下沉的。 (2)观察孔明灯的放飞过程,小组讨论分析孔明灯的工作过程。 活动四:讨论:真的错了吗? 观察学生的家庭实验活动视频:讨论石颖同学惊呼“错了!错了!”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本班同学的好动、好奇,诱发学生探究物体的浮与沉的欲望。 利用学生实验活动直观感知物体的浮与沉。将眼前情景与已学的力与运动的内容紧密结合。在讨论中明晰规律和原因。 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老师搭台,学生唱戏,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主动性增强。 明确探究目标,分类探究,降低探究难度。 在对已有现象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考虑、交流的时间。 突出探究改变物体的浮沉的方法这个重点。 采用表格数据形式,学生更易总结理解改变浮沉的思想方法。 学生的合作使得他们互相补充,达到互惠共生的效果。 从漂浮条件的应用和浮沉条件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思路清晰。 用有趣有味的曹冲称象揭示其理,用图片的形式激趣,用问题的形式导思。 在动手中感知密度计所测液体的密度与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反映密度计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观察并总结出密度计的刻度特点。 在观察演示实验中恍然大悟,在1对1活动中将所学内容落到实处。 讨论内容来源于身边学生的实验,将思维推向高潮。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