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册《森林之声》音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册《森林之声》音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3-05-25 16:1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森林之歌》音乐教学设计
课 时
1
总 课 时数
8
科 目
音乐(第18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 题
演唱《森林之歌》
课 型
演唱




【 知识目标】
学唱歌曲《森林之歌》。了解歌曲背景并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马祖卡舞曲知识的学习。
【能力培养】
学唱《森林之声》能够在演唱A、B两段时表现出圆舞曲与马祖卡在节奏重音上的区别,以及情绪上的对比。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外歌曲的热爱和赞美。
O层
A层
B层
重 点
歌曲中马祖卡风格的演唱把握,歌曲的情绪处理。
难 点
乐曲的背景简介,速度力度在歌曲中的作用。了解马祖卡的特点
教 具
多媒体 配套教学光碟 电子琴
教 法
讲解法、讨论法、 分析法、泛唱法






1、歌曲音乐分析:舞蹈型抒情歌曲
《森林之歌》
2.歌曲处理:A段圆舞曲特点
B段马祖卡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阶段目标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 入
常 规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蓝色多瑙河》的体裁类型是?
2、《蓝色多瑙河》的曲作者是谁?
简介生平及作品。
3、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都有哪些?
4、解释圆舞曲名词?哼唱主旋律
常 规
由O层、A层
B层进入复习阶段。
常 规
学生进入复习状态,回答问题,巩固旧知识。
新课学习
歌曲介绍
A段与B段的音乐特点的对比
马祖卡舞曲的学习
音乐分析
??《森林之声》是一首具有舞蹈性的抒情歌曲。它表现了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森林,青青的草,潺潺的溪流和百鸟的歌唱这优美的环境,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美满幸福的生活。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怎能不放声歌唱!?
歌曲为降B调,3/4拍,单二部曲式(两段体)。?
??A段为复乐段结构,具有圆舞曲特点。B段为变化重复的乐段结构,具有马祖卡舞曲特点。曲调经盈活泼,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们边歌边舞尽兴欢唱的活泼愉快之情。
相关知识:?
??马祖卡舞曲:波兰的一种中庸到快速的三拍子民间舞曲,其特点是第二或第三拍常有重音。最早由肖邦以此体裁写成多部钢琴曲,并流传于世。之后为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采用。其最典型的节奏是:
音乐分析这是一首有舞蹈性的抒情歌曲
学生理解作品了解背景,分析乐曲中描绘的场景,学生根据场景,学会联想做品中表达的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A段与B段歌曲的音乐特点,了解圆舞曲与马祖卡的相关特点。
让学生掌握马祖卡舞曲的定义
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帮助歌曲的演唱。
乐曲的分析,
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及描述的情景。
学生初次聆听歌曲,了解歌曲A段与B段的音乐特点。
学生了解马祖卡舞曲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阶段目标
学生活动
初次播放
感受音乐
再次播放
学生理解风格特点
提出问题:学生听歌曲,回答问题。
学生演唱歌曲
在聆听范唱的基础上,先重点分析A、B两段的音乐特点,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完整的印象后,各自在乐谱上标出A、B段的速度、力度、音色与重音记号,然后进行分段、分声部划拍视唱。
让学生体会歌曲的风格,感知歌曲的特点。
设疑:
1、歌曲中描述的情景。
2、歌曲中的力度、速度的要素是怎样的?
3、歌曲的两段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和学生把问题解决再次播放歌曲,学习演唱。
教师纠正旋律错误,及感情。
学生自己演唱,A段与B段的特定要唱出来。
播放歌曲感受风格的不同,对歌曲的情绪影响。
播放歌曲学生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泛唱歌曲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纠正错误。
学生要唱出A段与B段的特点
学生感受歌曲A段圆舞曲的风格与B段马祖卡风格的对比。
分析歌曲,学生回答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
自己唱,感情的处理。
巩固提高
总 结
布置作业
做书上26页的1题
再次演唱《森林之歌》
本课掌握这首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及对作品表达的意境理解不错。学习了马祖卡舞曲知识。
演唱是注意A段与B段的情绪。
预习下节课内容。
巩固学习
演唱歌曲
总结本节课内容
复习及预习
共同做题
加深印象
学生一起总结
教学后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