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多美好》教学设计
课 时 1 总 课 时数 4
科 目 音乐(第18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 题 演唱《我的家乡多美好》 欣赏《乌苏里船歌 》
课 型 演唱与欣赏课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聆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与《乌苏里船歌》,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表演形式效果,理解乐曲中表达的意境。【能力培养】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地理位置,知道那里人们的生活习性以。体会音乐作品所要求的情绪或情感,更多的了解歌曲中的风格。【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热爱和赞美。 O层A层B层
重 点 赫哲族的介绍。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感情。
难 点 乐曲的背景简介,歌曲地方风格的体会,速度力度在歌曲中的作用。
教 具 多媒体 配套教学光碟
教 法 讲解法、讨论法、 分析法、
板书设计 赫哲族的地理位置介绍《我的家乡多美好 》 2.歌曲分析:节奏、速度处理 理解歌曲中表现的意境。 1、作曲家: 郭颂、翟希贤介绍《乌苏里船歌》2、歌曲分析:混声合唱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阶段目标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导 入 常 规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有一个少数民族,他们那里的人勤劳,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的民族风尚,盛产很多的鱼类,这个少数民族就是 ------赫哲族。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这个民族的歌曲。 常 规由地理位置导入到新课。 常 规 学生进入状态跟随教师直接进入新课
新课学习乐曲介绍初次播放感受音乐再次播放学生跟随演唱 赫哲族介绍:是我国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生活在黑龙江省。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通用汉文。《我的家乡多美好》充分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热爱生活、勤于劳动、热情好客的民族风尚。歌曲为C徵调、 拍、中速、单乐段结构。其节奏平稳、均匀中带有跳动的感觉;其旋律流畅而婉转,具有明显的抒彩。 《我的家乡多美好》的第二段歌词中“三花”是指松花江特产的鱼类,即鳌花、鳊花、鲒花这三花;“五罗”是指松花江特产的鱼类,即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这五罗。初次播放,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地方风格,感知歌曲的特点。设疑:1、歌曲中描述的情景 2、歌曲中的力度、速度是怎样的? 3、歌曲的感情? 教师和学生把问题解决再次播放歌曲,学习演唱。 教师纠正旋律错误,及感情。竞赛分组形式演唱。 介绍这首歌曲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作品了解背景,更深刻了解作品内涵。分析乐曲中描绘的场景,学生根据场景,学会联想做品中表达的情感。播放歌曲学生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跟随光碟演唱 学生了解赫哲族的地理位置。乐曲的分析,对乐曲的结构和风格介绍。分析歌曲,学生回答学唱歌曲,改正错误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阶段目标 学生活动
《乌苏里船歌》混声合唱教材分析作品分析: 混声合唱作曲家:瞿希贤介绍 ??这是根据东北地区赫哲族民歌素材创作成的一首独唱歌曲。其重要的原始素材是《我的家乡多美好》。这首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多年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因而久传不衰。?在独唱曲的基础上,著名作曲家瞿希贤将其改编为一首混声合唱。这首合唱不仅保留了原歌的基本风貌,还突出地发挥了合唱音域宽、音色丰富、和声性强、便于转调等优势,使歌曲的艺术形象表现得更加完美。???引子高亢而自由,首先由男高音领唱唱出,接着由混声合唱作轻声应和,婉如歌者的回声。??它使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渔舟穿梭往来、歌声漫江飞扬……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跃然纸上。???歌曲的主体部分由三个段落组成。瞿希贤(1919—?)?女作曲家。代表作有:无伴奏合唱《牧歌》《,歌曲《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教师讲解这首歌曲的素材是《我的家乡多美好》独唱歌曲改变为混声合唱诞生与60年代。介绍混声合唱给人的不同音响效果。作曲家生平和简介 学生了解和分析这首歌曲中描述的场景,能够感受体验到歌曲的情绪特点。感受混声合唱的风格特点及混声合唱的声部的逐层进入的魅力所在。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
巩固提高总 结布置作业 做书上18页的1、2题再次演唱《我的家乡多美好》本课掌握这首两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及对作品表达的意境理解不错。学习了混声合唱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效果。预习下节课内容。 巩固学习演唱歌曲总结本节课内容复习及预习 共同做题加深印象学生一起总结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