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学考模拟卷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2.已知是虚数单位,则复数的虚部是( )
A. B. C. D.
3.已知,则下列不等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4.函数的定义域为( )
A. B. C. D.
5.坛子中放有3个白球,2个黑球,从中进行不放回地取球两次,每次取一球,用A1表示第一次取得白球,A2表示第二次取得白球,则A1和A2是( )
A.互斥事件 B.相互独立事件 C.对立事件 D.不相互独立的事件
6.是的( )
A. 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图象可能是( )
8.已知等腰的直角边长为1,为斜边上一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9.若满足,则的终边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0.为了解电视对生活的影响,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就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调查了某地10 000位居民,并根据所得数据画出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为了分析该地居民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与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关系,要从这10 000位居民中再用分层抽样抽出100位居民做进一步调查,则[2.5,3)(小时)时间段内应抽出的人数是( )
A.25 B.30 C.50 D.75
11.已知,,且,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B. C. D.
12.在数学中,泰勒级数用无限项连加式——级数来表示一个函数,包括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等等,其中泰勒级数是以于1715年发表了泰勒公式的英国数学家布鲁克 泰勒(Sir Brook Taylor)的名字来命名的.1715年,泰勒提出了一个常用的方法来构建这一系列级数并适用于所有函数,这就是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泰勒级数,并建立了如下指数函数公式:,其中,,,例如:,,,.试用上述公式估计的近似值为(精确到0.001)( )
A.1.647 B.1.648 C.1.642 D.1.601
13.已知是空间中两条不同的直线,是空间中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14.已知角的为第四象限角,它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则=( )
A. B. C. D.
15.在四面体中,平面,,则该四面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全部选对得3分,部分选对得1分,不选或者错选得0分)
16.关于函数有如下四个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
A.的图象关于轴对称 B.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C.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D.的值域为
17.已知,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 )
若,则有两个零点 存在,使得有一个零点
存在,使得有三个零点 存在,使得有三个零点
18.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点是的中点,点是侧面内动点,且满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动点的轨迹长度为
三角形在正方体内运动形成几何体的体积是
直线与所成角为,则的最小值为
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第Ⅱ卷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9.已知,则______.
艮塔东路上甲、乙、丙三处设有信号灯,汽车在这三处因遇绿灯而通行的概率分别为,则汽车在这三处因遇红灯或黄灯而停车一次的概率为 .
设函数,若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
22.若与关于轴对称,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值______.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及演算步骤)
23.(本小题满分10分)在①;②;③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并解答问题.
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且满足________,,,求的面积.
24.(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四棱锥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菱形,,,,,为的中点.
(Ⅰ)求证:平面;
(Ⅱ)求直线BM与平面PAD所成角的正弦值.
25.(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
(1)若函数在上是减函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设,若函数有三个不同的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高二数学学考模拟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题3分,共5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C D C C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B D D AD ABD AB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9. 20. 21. 22.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23.解:若选择条件①,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Bcos C-sin A)=sin Csin B.
由sin A=sin(B+C)=sin Bcos C+cos Bsin C,
得-cos Bsin C=sin Csin B.
因为0
(若cos B=0,则sin B=0,sin2B+cos2B=0.这与sin2B+cos2B=1矛盾)
又cos B≠0,所以tan B=-.
又0由余弦定理及b=2,得(2)2=a2+c2-2accos ,
即12=(a+c)2-ac.将a+c=4代入,解得ac=4.
所以S△ABC=acsin B=×4×=.
若选择条件②,由正弦定理,得
2sin A+sin C=2sin Bcos C.
又sin A=sin(B+C)=sin Bcos C+cos Bsin C,
所以2cos Bsin C+sin C=0.
因为C∈(0,π),所以sin C≠0,
从而有cos B=-.又B∈(0,π),所以B=.
由余弦定理及b=2,得(2)2=a2+c2-2accos ,
即12=(a+c)2-ac.将a+c=4代入,解得ac=4.
所以S△ABC=acsin B=×4×=.
若选择条件③,由正弦定理,得
sin Bsin A=sin Asin .
由0由二倍角公式,得2sin cos =cos .
由0<<,得cos ≠0,所以sin =,则=,即B=.
由余弦定理及b=2,得(2)2=a2+c2-2accos ,
即12=(a+c)2-ac.将a+c=4代入,解得ac=4.
所以S△ABC=acsin B=×4×=.
24.(1)证明:设
又平面
(2)解:取PD的中点Q,AB的中点R,连接QM和QR,易知QMBR为平行四边形,故RQ//MB.
则RQ与平面PAD所成角即为MB与平面PAD所成角.
过C作于,连接
在,
,连接,易知,
同理可知
,
过R作RHNA交NA于H,连接QH,
则平面,即为所求角.
在中,,.
25.解:(1);
(2)令,则方程转化为,
因为至多有两个解,也至多有两个解.
故要满足有三个不同的零点,则有必有两个解,记为,且满足:
①,此时有,解得,经检验符合题意;
②此时有,解得,经检验,当时,,不符合题意;
③此时有,解得.
综上所述,.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