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1.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下册 1.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20 14: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会出现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意识到运动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节课我们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由于本单元不涉及力对于运动的影响,但本课又必须让物体运动起来才能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情况,所以借助斜面来驱动物体运动是最好的选择。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生活中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引出斜面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是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知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探索板块,通过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而且和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会产生新的探究欲望。研讨板块,学生实验中看到的“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后,思考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总结发现物体的运动方式与物体形状、摆放方式的关系。最后拓展板块,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从而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相关经验,如滑滑梯上人体的滑动,山坡上石头的滚动,斜坡上车轮的滚动等。但在斜面上有些物体是静止的,这种情况学生会留意的比较少,所以小立方体在斜面上是静止的这一现象会出乎学生的意料。对“增高斜面,物体在斜面的运动会变快”这一现象,大部分学生是有认知的,但却没有进行过有目的的系统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有静止、滑动和滚动。
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材料:支架、木板、多种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橡皮、小球、立方体、小六棱柱等)、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聚焦: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PPT出示图片滑滑梯,提问:同学们玩过滑滑梯吗?你们都是怎么玩的?
(预设:玩过,从高处往下滑)
2.出示生活中的一些斜坡(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这些斜坡都是一端高,一端低)
3.过渡:其实像滑滑梯、山坡这样的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学上被称为斜面。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物体在斜坡上运动吗?是如何运动的?
(预设:停在斜面上静止不动;从斜面上滑下来;从斜面上滚下来)
小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课题《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滑滑梯入手,让他们联系生活,发现斜面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归纳斜面的特点。
2、探索:物体的运动情况
活动一:小立方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1.出示木板和四个小方块,提问: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模仿斜坡,来搭建一个斜面?学生上台演示搭建方法
2.搭建斜面时需要注意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小木块要横着叠加;挑选形状规整的小木块;木板和小木块的接触点应该在长木条的前端;好了要测试稳定性。)
4.出示材料:立方体,让学生预测:如果将这个立方体放在斜面上,它可能会怎样运动?完成活动记录单。(预设:静止,运动,滑动)
5.请一位同学上台尝试做一做,学生操作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知道操作要求:(1)物体轻轻的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体;(2)立方体放在斜面顶端的中间位置;
6.指导学生以“ ”的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预设1: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预设2:先滑动一下后静止在斜面上。)
7.小结:立方体静止在斜坡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讲解,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如何搭建一个斜坡,如何规范的将立方体放在斜坡上,如何记录立方体的运动情况进行指导,为学生后续自主操作和记录做好准备。
活动二:小球和小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
实验材料:小球、小六棱柱
1.学生按着同样的实验方法,分别观察记录小球、小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温馨提示:(1)将物体轻轻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体。
(2)实验在同一个斜面上完成,反复实验。
(3)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及时记录,轻声交流。
2.交流回报
(1)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活动记录表并交流回报。
(2)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3.根据学生的回报总结实验:小球在斜面上---滚动;小六棱柱----与摆放的方式有关,可能会出现“滚动”“滑动”“滑一段后静止”等多种情况。
4.提问“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叫滑动?什么叫滚动?”
(预设:“滑动”只有一个面在那边滑,“滚动”小球很多面在那边接触斜面)
5.ppt出示滑雪图片和自行车轮胎,学生判断哪个是滚动哪个是滑动。
6.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斜面上滚下来,有的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呢?这可能跟什么有关?(预设:可能与物体形状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探究小球与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其中六棱柱由于放置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学方式做统一规定,是希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能有所发现。
活动三: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1.出示材料:长方体、十二面体、铅笔、圆柱形橡皮等
2.他们在斜面上是怎么运动的?先预测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这些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4.交流汇报。(预设:长方体--静止、滑动;十二面体--滚动、滑动;铅笔---滚动;圆柱形橡皮---滚动)
5.展示学生实验的图片,提问:“为什么有些同样的一个物体,它既能滑动又能滚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预设:物体的形状,摆放的位置,放置的方式。)
6.小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方式是不一样的,放置方式不同,有些物体运动方式也会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探索发现运动情况可能与哪些因素的影响。
3.研讨:实验发现。
1.提问:“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么运动的?”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预设:正方体---静止;六棱柱--滑动;小球---滚动;圆柱体--滚动;十二面体--滑动或滚动)
2.“物体的形状会不会影响他们在斜面的运动情况?他们有关系吗?”
3.学生结合这节课实验的内容得出结论是“有关系的”,但具体什么样的关系归纳起来有难度。
4.小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方式是不一样的,物体的形状与他们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有关系的。
【设计意图】在实验的基础上去研讨物体的形状与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之间的关系。只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以实例为支撑的情况下表达即可。
4.拓展:斜面变高
1.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原来的斜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小木块由4块变成了8块,斜面坡度变大了,斜面一端变高了)
2.再将刚才实验的这些物体分别放在这个斜面上,他们会怎么运动呢?
学生分组讨论预测
3.调整斜面高度,按刚才的实验操作去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预设:1.原来静止的物体变成了滑动;2.原来滑动的物体速度变快了;3.原来滑动的变成了滚动)
4.总结: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关于物体运动更多的秘密和规律,我们接下来继续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增大斜面坡度,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发生变化,为接下来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兴趣。
板书设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静止
物体运动情况 滑动
滚动
斜面高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教学反思:我觉得课堂教学之前备课很重要,可以说是越充分周到越到。用小木块搭建斜面这个过程,有很多细节决定了这个斜面是否稳定,由于课前我自己动手实验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孩子碰到的问题我都是做好了准备等待他们。只有做到了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是课堂的生成处理更高效。这节课更多是的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好几个实验的结论都是多样化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的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感悟,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自由发挥,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