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七课,属于技术工程领域。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过山车的照片,对过山车建立初步的认知,并且明确任务——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
探索板块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阅读“过山车”的设计要求;第二部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尝试搭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小实践板块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设计,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第二部分是制作,学生根据设计图制作完成“过山车”轨道模型;第三部分是评价,学生参照“过山车”的设计要求,对“过山车”进行测试和评定,同时调整自己的“过山车”设计图图和轨道模型,为下一节的真正测试做准备。本课的流程图如下: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一般没有坐过山车的经历,对过山车的路径和轨道缺乏直接体验。但为数不少的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见过过山车,对过山车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研究相关内容。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中,已经经历过设计与制作的相关活动,如“做一顶帽子”,“做一个指南针”,要求学生先进行设计,再根据设计图完成制作以及应用完善等完整的制作过程,有利于本节课制作“我们的过山车”活动的开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 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搭建“过山车”
2.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和改进自己的“过山车”。
科学态度目标
1.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2. 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建议,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提高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2. 体验工程项目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任务。
2. 对自己和他人设计的“过山车”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并对“过山车”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调整。
难点:完成“过山车”的设计、制作和评价。
【教学准备】
学生:“过山车”设计方案图纸、搭建轨道的零件、小球
教师:教学课件、平板无线投屏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过山车图片。提问: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过山车”的吗?
学生回忆并回答。
教师提问:说说过山车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有沿直线行驶的直线轨道)
学生补充回答。
2. 小结:过山车由底座、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和斜面构成。
提问:想不想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接下来让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
2、明确要求,自主探究
1. 观察材料,试着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1)出示搭建“过山车”轨道的模型材料,简单介绍并演示不同材料的作用及拼接方法。
(2)学生分组尝试搭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有限,还不足以在实物拼搭前就能在脑中完成设计,因此需要对拼搭“过山车”的基本组件有所了解,为后续的设计环节服务。
2. 交流讨论,明晰设计方案
(1)教师明确提出“过山车”的设计要求。
①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
②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③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④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⑤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2)讨论: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做到?
①怎样测量轨道长度?
②如何保证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脱轨?
根据学生回答,师进行总结:
①轨道的长度可以用软尺和细绳。(直线轨道直接用软尺测量。曲线轨道可以借助细绳,再用软尺量细绳。)
②轨道的连接处要平滑
③轨道要有适宜的坡度,能给小球足够的动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怎样做才能达到设计要求。有提示为学生的思考指引方向。
3. 参与实践,创新设计
(1)学习设计图范例
教师讲述:设计“过山车”需要经历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过程。 我们已经明确问题,确定方案了,接下来进行设计制作环节,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18页轨道设计图,并思考“过山车”轨道设计图需要关注哪些内容。
(2)学生阅读并思考。 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回答整理并板书。
(预设:①标注起点和终点。②整个轨道路线应该保持封闭和连续③上下层路线有重叠时,位于下层的路线使用虚线,并配有文字说明)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适当补充。如尽量根据设计图拼搭,如果设计和拼搭有出入,可以适当修改设计图。
(3)制作
①学生根据设计图开始拼搭。
②教师巡视各小组的组装情况,视情况对各小组适当指导。
(4)评价
①拼搭完成后测试“过山车”的运行情况。
②观察“过山车”的运行情况,完成小组自评。
③各组互相交流,完成组间自评。
(5)修改完善
通过自评和互评,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交流提出建议,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微调,并再次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相互观摩,取长补短的方式完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高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3、课外拓展,创意无限
出示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过山车”。
【设计意图】课堂提供的设计材料是有限的,让学生发现身边可利用的材料再进行设计和制作,让工程思维再度升华。
【板书设计】
7. 我们的“过山车”
【教学反思】
培养思维品质 促进深度学习
《过山车》这一课属于技术工程领域,这个领域的内容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不能把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也不是让他们在固定的安排和讲授中去接受结果,而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在每个项目中主动寻求知识,获得结果。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掌握各种方法,体验求知的艰辛和乐趣,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1. 提供真实的探究,渗透学生工程思维
对于三年段学生来说,他们对工程项目缺乏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要学生亲自参与工程设计和建造中。本课中,我主要渗透
一是设计思维。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设计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和审美能力。在本课中,学生在明确“过山车”要求的前提下,需要开动脑筋,发挥创意,想办法设计一个能满足5个要求的“过山车”。如起始位置不高导致小球中途停下来,起始位置过高也会导致小球出轨。在设计和制作环节,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操作,而是给他们创造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一边动手做,一边动脑思考,在必要时给予点拨。
二是迭代思维。迭代升级是工程实践的要求,教学中的迭代升级,意味着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改进设计、解决问题,能更好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将制作好的“过山车”进行展示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问题,取长补短,完善和改进模型。其中一组同学利用纸盒做“过山车”,在展示过程中,小球中途停下来了,检查发现是因为纸盒连接处用胶带纸粘贴到轨道里面,轨道不平整导致小球停下来,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决定将胶带纸缠绕轨道的下方,用小球再次测试之后,满足了设计的要求。
2. 创造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技术与工程领域不同于传统的手工技术,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不受约束,具有天然的创新性。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不让材料限制学生的思维。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用材料易得的塑料积木制作过山车,发现学生能很快地按照要求搭建“过山车”,但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后面的教学中,我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选择材料的空间,鼓励他们从身边废弃材料中选择一些材料进行制作。为了避免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的无效性,我让他们对自己的材料进行筛选,经过筛选留下纸箱、各种纸盒、塑料管等常见材料。学生用简单的几种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具有个性的“过山车”。
生生互动,碰撞创新火花。分享交流、测试、评议、改进这些环节,都是生生碰撞的过程。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由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伴好的建议应该采纳,同伴遇到的难题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生生互动,思维碰撞,通过相互启发和借鉴,更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 依托有效的提问,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三年级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性和持久性都有所增强,对自己能理解和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劲头特别高,因此教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加深对事物的认识;适时有针对性的质疑和再度提问,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在讲解制作“过山车”轨道要求中,我没有立即进入画设计图这一环节,而是继续提问并让学生讨论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做到?第一个问题:怎样测量轨道长度?学生都能说出用尺子来测量,这时我再提出:“过山车”的曲线轨道用直尺能不能准确测量?这时有部分学生想到用软尺。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怎样借助棉线来测量?这时全班学生都举起手要回答,可以通过测棉线的长度测曲线轨道。第二个问题:如何保证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脱轨?这个问题涉及两个要求即小球不能中途停下和不能脱离轨道。学生在搭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时已经对凭借轨道有了初步体验,因此可以想到轨道要连续光滑、坡度和弯道不能太大等解决方法。教师针对教学环节提出有效的问题,学生对探究有了更高涨的热情,提高了探究的效率。
我们的”过山车”
拓展:
利用身边材料制作“过山车”
聚焦:
制作我们的“过山车”
探索:
明确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善
出示过山车图片
认识过山车
了解过山车结构
展示学生作品
用积木尝试搭建直线、曲线轨道
讨论如何制作、注意事项
用身边的材料制作
明确目标:
制作我们的“过山车”
学习画设计图
按照设计图制作“过山车”
小组自评、组内互评
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