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核工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核工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1 09:3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八下第三单元
《核舟记》《核工记》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核舟记》位于统编教材八下第三单元,整个单元都是古代散文。学习本单元,需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而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文本分析:
核舟记》与《核工记》都属于说明文言文,确切地说事物性说明文言文。两文都跟雕刻有关,无论是雕刻选材、雕刻内容,还是文章构思,都可以用一“巧”字立骨。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感知雕刻之“巧”和文章构思之“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匠精神是近些年我们所热议和提倡的一种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工匠就以精湛的技艺令世人折服。在文人笔下,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的作品更具有令人神往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匠心独具的神奇世界。
二、文言层面 —— 反复诵读,瞻前顾后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
2.古今异义
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雉历历可数(古义:城墙垛子;今义:野鸡,山鸡)
老松隐蔽三章(古义:棵;今义:文章,章节)
舣舟处当寺阴(古义:背面,山北面;今义:阴暗,阴天)
宫室器具凡九(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3.一词多义
奇:奇巧人(形容词,奇妙。读 qí)/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读 jī)
为:为宫室(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为东坡(动词,表判断,是)/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动词,成为)
端:执卷端(名词,一头)/ 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
之:左右度之无不宜(代词,它们,指两种情形)/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结构助词,的)/ 俱一一肖之(音节助词,不译)
数:雉历历可数(动词,计算数目)/ 杂疏星数点(数词,几)
4.词类活用
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用箬篷”的意思)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是“用石青”的意思)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是“梳着椎形发髻”的意思)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
杂疏星数点(形容词作动词,夹杂)
似闻足音仆仆前(名词作动词,上前,向前走)
5.找出两文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举例分析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参考示例:
数词直接与名词组合,而不用量词连接,在表达整数与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字。
翻译方法:根据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加上适当的量词。
(举例分析略)
三、文学层面1 —— 诵读求同,感知雕刻之“巧”
(一)雕刻题材之“巧”
1.两文描写的对象都是核雕艺术品,说说两个核雕作品上分别雕刻了哪些内容?
《核舟记》:“通计一舟……”
《核工记》:“计人凡七……宫室器具凡九……景凡七……”
2.两文雕刻主题各自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你能用流畅的语言跟大家分享这两个故事吗?
《核舟记》雕刻主题:大苏泛赤壁云;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备注:引用的两个句子分别是苏轼当年两次泛舟赤壁的内容)
《核工记》雕刻主题:张继《枫桥夜泊》;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雕刻技艺之“巧”
1.如果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出自原文或自己概括均可)来评价核雕作品或雕刻者,你会选择哪些词?
雕刻者:奇 雕刻品:巧
2.结合相关内容,简析雕刻技艺之“巧”的具体表现。(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体现在雕刻内容和雕刻材料的对比之中。
(2)体现在雕刻工艺之“精”。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其余景、物细腻生动。
三、文学层面2 —— 思考探究,感知文章构思之“巧”(小组合作)
1.行文构思之“巧”:总—分—总
2.说明顺序之“巧”:
《核舟记》先总写王叔远技艺高超,再具体介绍核舟,最后对核舟进行分类统计。介绍核舟时先介绍中间部分,再讲船头,最后讲船尾。
《核工记》先总体介绍桃坠的大小与“向背皆山”的总体特点,主体部分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最后分类统计。
四、文化层面—— 拓展品读,学习“工匠精神”
让我们顶礼膜拜的不仅仅是雕刻者的技艺之精,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022年4月27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之际,习爷爷对大国工匠的殷殷嘱托: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4月27日 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
请你寻找身边的“大国工匠”,用你的笔跟我们分享他(她)的故事。
附:
核工记
宋起凤 〔清代〕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