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6课《那个星期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6课《那个星期天》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1 09:48: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
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思考书后题目。
把自己经历过的关于期盼、等待的故事写下来,小组内分享、交流。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史铁生。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计划完成教学目标(除难点中的模仿借鉴)
第二课时完成教学难点及书后题目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章结尾那个孩子蹲在地上哭,请问同学们,他为什么哭呢?
预设:因为母亲没有兑现承诺,带他出去玩,他很伤心。
二、浏览课文,梳理“我”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通过朗读来加深体会。
把握主人公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高兴、满怀希望
兴奋、焦急等待
急躁、念叨紧随
生气、倔强死守
绝望、无声流泪
通过朗读来体会主人公的情感(重点指导3、4两节)
(1)请一名同学来读课文第三节,并予以指导。
第三节作者使用了很多的短句子,节奏明快、欢悦,来表现“我”一早的好心情。朗读时要读出这种节奏的明快感,停顿要快而鲜明,不拖泥带水。同时要注意读出文中母子二人不同的语气、语调。
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
同学们以第三节的启示,自由朗读第四节。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第四节,请其他同学予以点评,大家一起来讨论重点词语、句子的朗读。
三、细读课文,品读、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试概括总结其方法。
1、品读、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1)引导学生了解第四节中表现人物心理的层次变化。
天、地、人(画报)、自然(草丛)观察视角的不停变化,体现了“我”等待时的焦急。
(2)第五节重点句,文中的句子“它们不停下来”,和“它们停不下来”的辨析,体会“我”的心情。
(3)重点品析第六节中写光线变暗的句子,体会以环境来体现“我”心情的方法,并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4)呼应上课时导入提问的问题,文中结尾男孩为什么蹲在地上不出声地流泪?体会“我”的情感。
除了愿望的落空,还有对时间无可挽回地流逝的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还有孩子对母亲的理解,不忍埋怨母亲。
2、你如何看文中这位母亲?
关注全文,提醒学生注意第二节、第五节,第七节的“惊惶”,综合起来分析。
这是一位勤劳、慈爱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孩子,却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概括总结文中表现心理的手法:
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
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
抓住细节来凸显心理
通过景物来映衬心理
课堂小结:
课文选自作家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之四:“童年之门”。《务虚笔记》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文章从“我”的视角,写母亲答应“我”在一个星期天带“我”出去。可是到了那天,母亲整天忙碌,没有兑现原先的承诺,让一早起来,原本满怀希望和兴奋的“我”,到了傍晚充满了伤心、委屈、痛苦。母亲发现后,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作者正是以这样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作业: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各100字左右)
走在小巷中 奔跑在田野上 漫步在公园里
板书设计:
早晨 傍晚
人物描写:动作 兴奋 无奈
语言
心理 绝望 惊惶
环境描写 “我” 母亲
理解
双线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