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16课《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1 10: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结合生活经验读懂文意,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遇事要多思考,实事求是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遇事要多思考,实事求是等的道理。
课时
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
(一)以孔子名言引入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
生:孔子。
师: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博学的人。
师: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同事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反复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1.学生借助拼音讲课文读正确。
2.再读,读通读顺。
3.教师指导,读出节奏。
4.诵读,读出韵味。
(三)进入文本,感知内容
(1)朗读这则寓言,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和同桌交流: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梳理小结: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6、精读领悟
(一)由题切入,质疑解答
(1)看着“辩”字的字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辩”字的意思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是谁和谁在争辩,他们在争论什么呢?
学生读文,思考,指名回答。
3.梳理小结:辨,争论的意思;两个人就一个问题而争论,双方都说出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本文讲的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还是中午距离人们近的问题。
(二)带着问题,指导读书
(1)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①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指名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②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认真听,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③教师对难读的地方重点指导。
④指几名同学合作读课文。
3.梳理小结:
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三)研讨怎么“辩日”
(1)课题为《两小儿辩日》,请你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读一读。
(2)文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辩斗的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故事中的小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梳理小结:(PPT出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随机板书: 大则近——晨 小则远——午)
(四)感悟孔子精神
(1)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2)孔子是怎么判断的呢?小组内交流孔子不能决断的原因。
板书:不能决
3.梳理小结:我们现在都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可是在古代,就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大教育家也不能解释清楚。孔子那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学无止境的科学品质让我们肃然起敬。
(五)写话,拓展
1.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绘制学生写话的画面)
3.交流共享。
(出示例句)
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六)课堂总结
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也从“辩”中,我们看到了两小儿的细心周到、观察入微。
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这不仅仅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智”。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