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一天》说课稿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小明的一天》。
【教材分析】
《小明的一天》是一年级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认识钟面、区别时针、分针,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是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本课以“小明的一天”为背景,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认识钟面、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并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和半时。
【教法、学法分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让孩子们通过画钟、谈钟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⑴创设情境。⑵探索新知。⑶应用新知。⑷总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同学们猜谜,问他们“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走不怕累,马蹄嘀嗒提醒你,早睡早起要牢记。”当同学们猜出是闹钟时,再让他们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三个认知过程。
画一画……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钟面并把它画下来,并将学生的作品给予展示;接下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别人的钟面与自己的钟面,看看发现了什么?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接着再让学生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得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读一读……整时和半时的认读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和半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分别将整时、半时的3个钟面用电脑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前面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后面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是指着6。这时就引导学生总结出当分针指着12时,这就是整时;当分针指着6时,这就是半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我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间,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写一写……整时和半时的书写
在教学整时和半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的表示方法,再介绍电子表形式的表示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二个练习:1、小明的一天安排。2、找朋友。
1、用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图片边互相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记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四、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回去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