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0 18:3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  )
A.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
B.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荒漠化
C.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
D.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
2.由图中①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有 (  )
A.大气污染 B.腐蚀建筑物
C.皮肤癌高发 D.海平面上升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西部地区推行太阳能和风能结合的供能方式代替燃煤。下图为当地某居民家庭能源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采用太阳能、风能代替煤炭主要原因是( )
A.煤炭价格昂贵,居民负担重 B.煤炭形成困难,需要保护
C.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无污染 D.煤炭资源缺乏
4.该模式( )
A.冬季效果优于夏季 B.可在全国大规模推广
C.不受天气变化影响 D.西藏使用效果优于山西晋中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
5.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6.图中①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 C.滑坡、泥石流 D.臭氧层空洞
8.为了防止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对应的图中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我国重点生态脆弱区包括北方风沙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西南喀斯特区,如图所示。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0.对我国重点生态脆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正确判断是( )
A.甲区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B.乙区草地退化,沙化问题严重
C.丙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D.丁区湿地退化,自然灾害频繁
11.戊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
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②河流稀少,且径流量小③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④地势阶梯过渡带,多地质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细微颗粒物PM2.5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2.5浓度的变化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呈现出夏季小于冬季的特点。研究表明,近几年长三角PM2.5年均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平均浓度空间重心发生了变化。下图为2013年至201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2.5年平均浓度的空间重心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长三角PM2.5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覆盖 B.日照长短 C.雨量多少 D.水域面积
13.导致长三角平均浓度空间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年降水量变化大 B.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
C.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D.大气治理的区域联动
近年来,跨境水冲突事件正严重影响着全球的生态安全,其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密集分布于以30°N为中心的全球气候干旱带。南亚、中亚、西亚和东非等高水资源压力地区成为全球跨境水冲突的主要策源地。下图示意1948~2018年全球跨境水冲突事件主要的流域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导致全球跨境水冲突事件密集分布带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带气旋 B.副热带高压
C.亚洲高压 D.西南季风
15.跨境水冲突高度集中于南亚—中亚—西亚—东非地带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集,用水需求量大 B.城市较多,水源利用分散
C.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多元 D.战争频繁,争夺用水权力
2021年3月22日是第29个“世界水日”,并且是第34个“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的主题是“ValuingWater”即“珍惜水、爱护水”,水利部确定我国的主题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季节( )
A.春夏季 B.夏秋季 C.秋冬季 D.冬春季
17.下列关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
A.合理开采地下水 B.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
C.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D.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18.水循环对全球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有机物和无机盐输向海洋 B.增加全球的水资源总量
C.加剧不同纬度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 D.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能体现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9.结合所学知识,关于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问题不需要治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会自己扭转
B.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排放废弃物总量就越多,环境问题就越突出
C.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出现环境污染程度拐点的重要途径
D.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突出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水平落后
20.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新技术革命后开始降低,其原因是
①增加了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速度迅速减慢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活生产及自然环境维持自身进化所需要的水资源用地面积。下图示意2018年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长江经济带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较小 B.人口数量较少 C.降水量较多 D.生产力水平较低
22.与成都相比,攀枝花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较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多干热河谷 B.地势起伏较大 C.水土流失严重 D.蒸发(腾)量较大
稀土是镧(La)、铈(Ce)、钪(Sc)等17种元素的总称,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成缺的重要原料。下图为2019年全球稀土资源储量、产量占比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稀土资源( )
A.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B.属于非可再生能源
C.分布不均,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D.中国产量大于储量
24.为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我国应( )
A.全面禁止稀土资源的开采 B.有效管控稀土资源的开发
C.坚持出口优先和提高产量 D.扩大开采规模以提高价格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它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2019年10月底,上海市约1.2 万个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为80%,而在2018年底,这一数据还只是15%。继上海之后,“垃圾分类”政策席卷全国。如图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与2018年底相比,2019年10月,上海垃圾分类达标率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素质大幅度提升 B.政府激励约束
C.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提高 D.垃圾分类合理化
26.图示新型垃圾处理流程最大的优点是( )
A.从根本上减少了垃圾的产量
B.杜绝垃圾产生二次污染
C.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D.废弃物减害化和资源化
27.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进较慢,相较于城市,农村推进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害垃圾少 B.政策支持少
C.垃圾处理技术水平低 D.垃圾分类条件不成熟
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下图局域性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索取自然资源过度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太低
③自然环境本身演变太快④人类排放废弃物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环境污染、清洁生产、文明消费 B.文明消费、环境污染、清洁生产
C.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环境污染 D.环境污染、文明消费、清洁生产
30.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后工业化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新兴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整体上升
②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③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要求高,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
④新技术产业集聚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提高产品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关于图中生态问题描述可信的是()
①A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侵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
②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B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③A区域的生态问题可能引发石漠化
④B、C两区域生态问题不同,C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②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
③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④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较活跃的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昆虫是自然界种群最丰富的动物。据研究,近几年昆虫灭绝的速度是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八倍,已有近三分之一濒临灭绝,40%的种类正在减少。目前昆虫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急剧下降,这意味着所有的昆虫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这将造成自然生态系统崩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导致昆虫数量锐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矿产开发规模扩大 B.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C.全球气候变化显著 D.自然植被退化严重
34.昆虫锐减或灭绝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
A.社会系统崩溃 B.食物链条中断 C.人类文明倒退 D.农业产量下降
二、综合题
3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极度濒危。基于此,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分类分阶段实行十年渔业禁捕。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作出的“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
(1)简述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2)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除了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也是有效措施。请你为当地政府拟一条响应“十年禁渔”标语。
3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国湖泊地区中面积较大的湿地。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垸等活动的干扰,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下图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示意图”。
归纳人类的围垸活动可能给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据图提出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淇澳岛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东北部,珠江口内西侧,全岛面积约24平方千米,淇澳大桥是联系淇澳岛与珠海市的主要通道。淇澳岛主要岩石为花岗岩,表层为黄沙粘土,风力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次生植被(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各种原因被干扰破坏后,经人工或自然恢复而形成的新群落)为主,其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下图示意淇澳岛地理位置。
(1)指出淇澳大桥建设时考虑的主要自然障碍。
(2)简述淇澳岛风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3)分析淇澳岛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1.根据废弃物来推断相应的环境问题,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臭氧层破坏;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导致酸雨;二氧化碳增多致使全球变暖;植被锐减产生荒漠化;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增多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植被锐减是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①环境问题为臭氧层破坏的影响,会导致臭氧地紫外线的吸收减少,达到地面的臭氧增多,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增强,进而导致皮肤癌的高发,不会导致大气污染、海平面上升及腐蚀建筑物等问题。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危害。
3.C
4.D
【分析】
3.
我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太阳能、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替代煤炭作为燃料,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改善民生。故选C。
4.
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能发电效果不如夏季,A错误;太阳能、风能易受天气变化影响,C错误;我国太阳能、风能分布不均匀,欠丰富地区不太适合大规模推广,B错误;西藏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比山西晋中更丰富,该模式使用效果优于山西晋中,D正确。故选D。
【点睛】
5.B
6.C
5.
据图可知,①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只能是沙漠化问题;②分布在西欧发达国家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森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只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⑤分布在沿岸海域一带,应该是海域污染问题。故B项正确。
6.
该题目问题是自然原因,故A、B项属于人为原因,故排除;该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是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故C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
7.C
8.A
9.A
【分析】
7.
读图分析,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索取资源的方式不当时,就会造成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C正确;台风和寒潮主要是气象灾害,与人类开发资源无关,A错误;地震主要是板块运动所造成,B错误;酸雨和土壤污染是人类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所导致,D错误。故选C。
8.
为了防治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与图中相应的环节是①,表示人类能够对环境进行改造、利用,A正确; ②、③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BC错误;④表示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不是合理利用环境,D错误。故选A。
9.
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增多,生态遭到破坏,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A正确;休渔制度、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都属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环境破坏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如果获取的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可再生速度,就会出现生态破坏及资源短缺等问题;人类还会向自然界中排放废弃物,如果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10.B
11.D
【分析】
10.
读图可知,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外力以风力为主,土地荒漠化严重,A错。乙地区位于内蒙古草原地区,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地退化、沙化严重,B对。丙位于青藏高原区,东南部降水量大,为我国多条大江大河发源地,水资源丰富,C错。丁位于北方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D错。故选B。
11.
戊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大,植被茂盛,河流纵横,河网稠密,径流量大,①②错。南方地区多低山丘陵,且位于地势第二三阶梯过度地带,地质灾害多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③④对。故选D。
【点睛】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地质灾害多发,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华北地区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12.C
13.C
12.
细微颗粒物PM2.5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雨水冲刷大气,使空气当中的颗粒物大量沉降,PM2.5浓度小,冬季降水少,PM2.5浓度大,故影响长三角PM2.5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雨量多少,C正确。植被覆盖、水域面积、日照长短要么冬夏季区别不大,要么对改变PM2.5浓度的作用不大,A、B、D错误。故选C。
13.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PM2.5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污染物主要来自产生大气污染的重化工业,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重化工业对于资金积累过程的完成,长三角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会产生大气污染的重化工业往中西部邻近地区转移,随着重化工业的转移,PM2.5污染来源也随之向西移动,造成长三角平均浓度空间重心变化,C正确。其他选项与PM2.5浓度的高度或浓度空间变化无太大关系,A、B、D错误。故选C。
【点睛】
细颗粒物(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海盐等; 人为源包括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指的是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包括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排气、建筑及道路扬尘等; 二次颗粒物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14.B
15.A
【分析】
14.
由图并结合材料“密集分布于以30°N为中心的全球气候干旱带。南亚、中亚、西亚和东非等高水资源压力地区成为全球跨境水冲突的主要策源地”可知,密集分布区于30°N为中心的全球气候干旱带,因此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副热带高压引起的干旱,B正确;热带气旋和西南季风是带来降水的,不是引起干旱缺水的因素,AD错误;亚洲高压是以北纬50度为中心,冬季的天气系统,对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B。
15.
跨境水冲突高度集中于南亚—中亚—西亚—东非地带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人口密集,用水需求量大,A正确;中亚、西亚、东非等 地经济落后,城市少,B错误;商业贸易对水资源缺水影响不大,C错误;战争频繁,争夺用水权力是跨境水冲突的表现,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主要原因;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16.B
17.A
18.A
【分析】
16.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很大。尤其是东部季风区,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此时水资源相对丰富。故选B。
17.
合理开采地下水属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开源措施,A正确;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以及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属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节流措施,BCD错误。故选A。
18.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A正确;水体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不会增加全球的水资源总量,B错误;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C错误;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D错误。故选A。
【点睛】
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开源与节流。(1)开源的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实行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2)节流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19.C
20.B
【分析】
考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9.
读图,在拐点前,环境污染的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到达拐点后,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环境污染程度减轻,故B错。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意识增强,所以出现拐点,故A错,C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但不是唯一原因,D错。故选C。
20.
增加环保投入,加强对环境的治理,环境污染水平会降低,①正确。工业技术进步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排放的三废减少,②正确。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减少了污染排放,③正确。新技术革命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速度仍在较快水平,没有迅速减慢,④错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可能会对增加环境污染,⑤错误。故选B。
【点睛】
21.D
22.A
21.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长江经济带胡焕庸线以西区域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故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较小,D正确;水资源生态足迹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关,与人口密度和人口数量关系不大,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小和人口数量少会使得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较大,AB错误;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产力水平相关,四川盆地西部降水量大,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小,C错误。故选D。
22.
攀枝花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区,由于地处海洋湿润水汽的背风地带以及受山谷风影响,干热河谷众多,农业生产需要引水灌溉,使得水资源生态足迹较大,攀枝花人口数量小于成都,使得攀枝花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较高,A正确;地势起伏较大、 水土流失和蒸发(腾)量均与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无关,BCD错误。故选A。
【点睛】
西南地区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纬度低,位于亚热带,温度较高;山高谷深,山谷盛行下沉气流,导致谷底少雨且增温明显;本地区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出现焚风效应,降水较少;光照强,谷地植被稀疏,增温明显,蒸发量大。
23.C
24.B
【分析】
23.
由材料“稀土是镧(La)、铈(Ce)、钪(Sc)等17种元素的总称,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成缺的重要原料”可知,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自然资源,工业化之前还没有开发利用,A错误;属于非可再生的金属资源,不是能源资源,B错误;由2019年全球稀土资源储量、产量占比图可知,分布不均,中国、越南、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C正确;中国储量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大,但中国产量没有大于储量。D错误。故选C。
24.
为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我国应有效管控稀土资源的开发,B正确;全面禁止稀土资源的开采不现实,A错误;坚持出口优先和提高产量不利于资源保护,可能会出现资源枯竭,C错误;扩大开采规模不能提高价格,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枯竭,D错误。故选B。
【点睛】
我国稀土资源的特点是:储量大、类型多、品种全、分布集中,并且共生矿占的比例大。白云鄂博是我国最大的稀土资源基地。稀土元素被誉为"工业的维生素”,具有无法取代的优异磁、光、电性能,对改善产品性能,增加产品品种,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稀土作用大,用量少,已成为改进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元素,被广泛应用到了冶金、军事、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农业和新材料等领域。
25.B
26.D
27.D
【分析】
25.
从2018年底到2019年10月,垃圾分类达标率由15%上升到80%,而在将近一年时间内,市民素质变化不大,A错误。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它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而到了10月底,垃圾分类达标率明显升高,说明政府监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正确。垃圾处理技术水平对垃圾分类达标率影响小,C错误。垃圾分类方法多年来一直在提倡,但垃圾分类达标率却没有明显提高,D错误。故选B。
26.
新型垃圾处理流程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的产量,A错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能减少垃圾产生的二次污染,但不能杜绝,B错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不能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C错误。新型垃圾处理流程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减害化,D正确。故选D。
27.
相较于城市,农村有害垃圾并不少,如废农药瓶、废电池等,A错误。城市和农村政策支持力度、垃圾处理技术水平差别不大,B、C错误。垃圾分类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资金等作为保障,才能顺利推行下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暂时难以顺利推进垃圾分类,D正确。故选D。
【点睛】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
28.D
29.A
30.C
28.
根据所学知识,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同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过多,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环境污染加剧,①④正确;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关系不大,②错;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主要是人为因素,自然环境本身演变较慢,③错。故选D。
29.
根据所学知识,乡村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环,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a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为循环经济和文明消费,c为文明消费。循环经济体现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工业清洁生产,b为清洁生产。故选A。
30.
后工业化时期,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②错。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高,产品多轻薄短小,工业布局趋于分散,④错。新兴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整体上升。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要求较高,环境质量越来越被重视,①③正确。故选C。
【点睛】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措施是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31.B
32.C
31.图中B、C区域都表示的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其中B为山地丘陵地带,要更严重一些危害更严重一些,②正确、③错误; A处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土层薄,水土流失易造成石漠化现象,③正确、①错误。故选B。
32.结合图例可判断南方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较大,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区也是人类活动强烈区,说明人为原因是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从自然地理背景看,南方低山丘陵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多河流发育;地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被侵蚀,岩石裸露,就很难恢复。从人文地理背景看,首先,南方低山丘陵区因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好,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高,单位面积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其次,本区为江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城镇集中,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造成的影响会更大。
33.D
34.D
【分析】
33.
昆虫数量减少和灭绝的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栖息地的减少和退化,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自然植被的减少和退化,D正确。矿产开发和全球气候变暖均可能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但矿产资源开发范围不大,全球变暖速度很慢,均不会导致昆虫数量锐减,排除AC;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注重有机绿色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变小,不会是导致昆虫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B。故选D。
34.
昆虫帮助细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机质,有助于生成土壤,移除粪便和尸体,增加土壤肥力。昆虫能为植物授粉,昆虫可以帮助大部分农作物授粉,保持农田健康,并能控制有害植物数目。某些昆虫提供重要产品,如蜜、丝、蜡、染料、色素等。如果它们消亡了,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农业产量下降,D正确。不会就让社会系统崩溃、人类文明倒退,AC错误。昆虫数量锐减让许多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吃昆虫的鱼类受到严重影响。昆虫消失,这些动物都会饿死。但不会让人类的食物链条中断,B错误。故选D。
【点睛】
昆虫对人类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一些昆虫自身的产物,如蜂蜜、蚕丝、白蜡等是人类的食品及工业的原料;昆虫又是2/3有花植物的花粉传播者;一些昆虫能分解大量的废物,把它们送回土壤完成物质循环;一些昆虫在维持某些动植物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35.(1)渔民过度捕捞,导致水生物种类减少、数量锐减;拦河筑坝等工程影响水生物洄游生活习性,影响产卵繁殖;采砂船、航道整治等破坏水生物的栖息地;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使水生物生存环境质量下降;法制不健全,人们保护意识不强。
(2)切合“禁渔”“水生物保护”等均可。长江禁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携手同心,保护长江生物资源;禁渔十年,得益千年;保护长江亲幼鱼,丰富水生生物资源;拯救长江鱼,我们齐努力;十年禁渔,还水与鱼,方才有鱼。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详解】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水污染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水污染可能是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导致。人类活动主要有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拦河筑坝、航道整治)和过度捕捞。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内容与禁渔相关,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保护长江,从我做起。为鱼儿留条生路,为子孙留条后路。禁捕退捕谋转行,换条新路发财致富。非法捕捞你莫干,触犯刑法有条款。打赢生态攻坚战,禁捕退捕“夔”为先。当下的禁捕退捕,今后的金铺银铺。携手同心,保护长江生物资源;禁渔十年,得益千年;保护长江亲幼鱼,丰富水生生物资源。
【点睛】
36.(1)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长江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地区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污染加重。
(2)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答出两点即可)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的相关知识
【详解】
(1)人类围垸活动使得湖泊面积减小,因此本题主要分析湖泊面积减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湖泊的调蓄能力、湖泊的生物资源等角度回答。湖泊面积减小,对长江的调蓄能力减弱,长江的洪涝灾害可能加重;湖泊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渔业资源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湖泊水量减少,围湖造田等农业活动导致对湖泊的污染加剧,水质恶化。
(2)读图可知,湖泊由于湖沙沉积,逐渐变为泥沙滩地,随着高程增加,植被生长,逐渐被人类开垦为耕地,建造围垸,因此对于洞庭湖的湿地复原,需要从减少泥沙沉积、退田还湖、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角度作答。泥沙主要来源于河流中上游,因此需要加强入湖河流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还应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同时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37.(1)水文条件复杂;海洋天气多变;夏秋季节台风多发;海水侵蚀等。
(2)周围海洋空气阻力小;濒临南海,冬,夏季风势力强劲。
(3)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的原生林遭到破坏;人工林建设时选择乔木种类较少(或人工选择建群种进行群落构建,选择的乔木种类少);乔木群落自然修复较慢;多大风,土壤贫瘠(或土壤沙化),不利于乔木的生长和恢复。
【分析】
本大题以淇澳岛地理位置为材料,涉及大桥建设时的障碍、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建设岛屿通往陆地的大桥,要经过海洋,首先要考虑的自然障碍是海水的深度,海洋水文条件复杂,海底岩层的稳定性要考虑;其次要考虑海水对桥墩的腐蚀作用,还要考虑波浪、潮汐对大桥桥墩的冲击力,容易发生海水侵蚀;海上风力大,刮风时间长,天气多变,位于南部沿海,夏秋季节台风多发,还要考虑狂风对桥体的晃动作用等。
(2)
淇澳岛风力资源丰富,主要是位于辽阔的海洋上,海面摩擦力小,风力强;濒临南海,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存在差异,导致温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形成冬夏季节风向近似相反的季风,冬夏季风在不同季节切换,刮风时间长,所以风力资源丰富。
(3)
淇澳岛乔木层植被多样性指数低,是指乔木层树种分布的种类不多,原因是原生群落被破坏,淇澳岛生态环境脆弱,不易恢复,很多原生的乔木不易生长,乔木群落自然修复较慢;再加上岛上的岩层为坚硬的花岗岩,根深的乔木根本扎根不下去,岛上表层的土壤为黄沙粘土,渗水跑肥,土壤贫瘠,乔木很难成活,岛屿风力大,也能摧毁高大的乔木,故淇澳岛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低。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