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愚公移山 2(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愚公移山 2(教科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13 22: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情感目标: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准备:歌曲《愚公移山》
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
   2.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语气有什么区别
   3.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 齐读第四段.
  六、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山体庞大;⑵工具简陋;⑶劳力不足;⑷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3.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4.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七、愚公移山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九、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