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1 11: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狼藉(jí) 箱箧(qiè) 憎恶(zēng) 锐不可当(dǎng)
B.仄歪(zè) 阻遏(è) 肃穆(mù) 转弯抹角(mò)
C.诘问(jí) 吊唁(yàn) 琐屑(xiè) 荡然无存(dàng)
D.愧怍(zuò) 鞠躬(jū) 荒谬(miào) 风尘苦旅(lǚ)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震撼 刹那 再接再厉 花团锦簇
B.枯躁 潦草 一泻千里 浮想联翩
C.戳穿 竣工 人头攒动 顶礼莫拜
D.窥视 松驰 目不暇接 不可名状
3.对下列句子中线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应当) B.见往事耳(了解)
C.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 D.非复吴下阿蒙(收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
B.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水就如换了一个面貌,变得更美了。
C.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
D.精准扶贫不但要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给予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
5.下面对有关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虽然是枯燥的,但是书屋里仍然趣味盎然。
B.《拣麦穗》中的大雁并不可爱,因为她仅仅为了贪吃灶糖就决计嫁给卖糖老汉。
C.《雪地贺卡》一文中作者没有再回信的原因是害怕打破孩子的幻想和梦境。
D.《生命》一文是从成年的眼光来看孩子的可爱的。
6.猪八戒又叫   ,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   ,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被封为“   ”.
二、语言表达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无论在什么年代,总有一些人逆向而行,用生命守护着生命。(A)他们是医生,钻研医术,治病教人,用仁心挽救千千万万的生命;他们是护土,对心细致,不辞辛劳,用坚持换取千家万户的幸福;他们是 , , , ……他们虽然身处不同岗位,却犹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B)在这片中华大地上,处处荡着关于他们的英雄赞歌。
(1)请参照画线(A)句,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2)请将画线(B)句改成双重否定句。(不改变句意)
三、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清明,一个和节日重叠的节气,也叫清明节,顾名思义,清明,指万物生长至此时,皆清洁明净,物我一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雨是一杯陈酿的酒,让我们品道生死的滋味;清明的风是一首悠扬的歌,让我们倾听昨日和今日的韵律;清明的月是一弯【 】久的思念,铺在心上成殇。
创设“清明”这个节日的人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这里的“同在”,道出了天地的秘密,也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秘密。 。山因水不枯,水因山不浊;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 】。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1)下列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填入【 】内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niàng 恒 zhuó 晦 B.niàng 衡 zhuó 晦
C.ràng 恒 zhuó 诲 D.niàng 恒 chuó 秽
(2)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清明的风是一首悠扬的歌,让我们倾听昨日和今日的韵律”句中“悠扬”是形容词,“昨日”是名词。
B.句中的“顾名思义”是并列短语,“万物生长”是主谓短语。
C.“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这句中“这一切”作主语,“实现了”作谓语。
D.“山因水不枯,水因山不浊”一句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
B.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
C.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
D.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水之山少了情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推进,书店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
B.我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C.气势恢宏的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让屏幕前的师生看得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B.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这种行为。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何作用?
(3)文中列举张兴栋和法拉第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3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5)读完全文,你认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有什么联系?试举例阐述。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B
6.猪悟能;天蓬元帅;净坛使者
7.(1)言之有理即可
(2)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无处不飘荡着关于他们的英雄赞歌
8.(1)A
(2)D
(3)B
(4)D
(5)C
9.(1)没有“假如”,哪来真知?(没有“假如”,就没有真知。)
(2)①由成语故事开篇,少年先锋队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③作为事实论据支撑文章观点。
(3)列举张兴栋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或 “大胆假设”),列举法拉第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昨多些求索精神”(或“小心求证”)。
(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空气”比喻的环境和大胆假设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这种环境和精神像空气一样平常和珍贵。
(5)“大胆假设”是“小心求证”的前提,“小心求证”是“大腿假设”的保证。法拉第如果不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就不可能有后面的无数次实验;如果没有10年间做的无数次实验,就不会发现和证宴电磁感应的规律。可见,“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相辅相应,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