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7题;共21分)
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忍俊不禁 B.情不自禁 C.弱不禁风 D.禁止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奥密 算帐 B.焦躁 橘红 C.歧途 导致 D.迁徙 耸肩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充分表明了诗人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
B.余光中的《乡愁》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化,极具有古典诗歌的韵律。
C.《醉翁亭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怀,意在表明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也写了滕子京的政绩。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
A.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C.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D.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骆驼祥子》中的曹家的小男孩叫什么 ( )
A.小方 B.小文 C.小春 D.小霸王
7.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熟语,取谐音换新义,朗朗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陷阱,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有误的一项是( )
例:空调机——完美无夏(瑕)
A.淋浴器——随心所浴 ( 欲 )
B.咳嗽药——咳不容缓 ( 刻 )
C.洗衣机——爱不湿手 ( 是 )
D.蚊香——默默无蚊 ( 闻 )
二、阅读理解(共6题;共69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太丘舍去( )
②尊君在不( )
③期日中( )
④去后乃至(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地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读完此文,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哭泣的圆明园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 去绮春风 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棒棒糖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 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 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上文结尾也写到了“流泪”,简要分析“眼泪”背后两位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2)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句中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3)文章第④段的“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 “提醒”什么呢?
(4)请你为圆明园遗址准备一条宣传语,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不超过2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对于一切美好,竭尽全力地追求之后即使得不到也会释怀和心安,也依然会由衷地欣赏和赞美。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不同的人对枣树的做法和态度。
路过的人们望枣兴叹,无可奈何;
① ;② ;
1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
②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⑤段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12.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到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的理解。
三、综合表达(共1题;共1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线上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占网民整体的27.2%,预计2020年将达到2.96亿。线上教育自发展以来虽然一直备受争议,但在这次疫情中,它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线上+线下”双翼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
材料二: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停课不停学,线上共学习”成为热点。为了了解实践的情况,官渡区某校针对全校师生一个多月的“线上教与学”做了相关问卷调查,如下:
(1)认真阅读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你们班就“线上课堂是否会取代线下课堂”进行了一次辩论赛。反方认为“线上课堂终将取代线下课堂”,因为线上课堂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学习变得多样化,大家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作为正方,请你鲜明地表达己方观点。
参考答案
1.D
2.A
3.C
4.B
5.C
6.B
7.C
8.(1)舍弃;同“否”;正午时分;才
(2)①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②正午时分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B
(4)(示例)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做人之本。
9.(1)相同点:都有对祖国的深切的爱。不同点:艾青是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心中的痛苦。本文作者是因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2)“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凭吊、拜谒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意同即可)
(4)符合要求即可,例如: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进
10.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咒骂枣树;我和朋友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意思对即可)
11.①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突出了枣树果实的诱人和难以获得,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心情。
②悻悻是怨恨、失意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朋友费尽力气爬上石崖,枣树近在眼前却又不能摘到的惋惜、失落和不甘的心情。
12.①第(2)段写出了不同人们看到枣子的相同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②为下文写后生们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做了铺垫。
13.①枣树带给自己心灵上的启迪,升华了人们的情感;②枣树处逆境而不畏艰难,顽强得结出硕大枣子,追求最美好的境界,就像诗的境界;③这些枣唤醒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让人尽全力追求;④追求不到的释然,面对美好的事物学会欣赏,而不是占有,就是浪漫的情怀美学的境界。⑤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
14.(1)示例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与认可。示例二:“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师生也逐渐接受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与学”模式。
(2)示例:我方认为线上课堂不会取代线下课堂,因为学生可与老师直接沟通,能和同学更好地合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线上课堂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