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甘二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韩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1.答卷前,将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1、 基础知识部分:(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愆期(yán) 垝垣(ɡuǐ) 陨落(yǔn) 帷裳(chánɡ)
B.攘诟(ɡòu) 溘死(hé) 侘傺(chì) 公姥(mǔ)
C.伶俜(pīnɡ) 遗施(wèi) 否泰(pǐ) 鲑珍(xié)
D.拾掇(chuò) 吐哺(bǔ) 羁鸟(jī) 樊笼(f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尔卜尔噬 夙兴夜寐 信誓旦旦 雨雪霏霏
B.鸷鸟不群 芳泽杂揉 屈心抑志 欲盖弥彰
C.踯躅不前 情投意和 窈窕无双 藕断丝联
D.同心离后 越陌度阡 譬如朝露 守拙田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郑重其事地请求辞去人们送给他的三个称号“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B.光芒万丈的美国篮球巨星,在现实的劳资关系中也不过是棋子,而摆布棋子的大手,就是能翻云覆雨的NBA资方。
C.撑起一把油纸伞,很容易走进温暖的旧时光;在现代时空中欣赏那精湛的制作技艺,便可以重温那耐人寻味的意蕴。
D.在曹操墓是真是假的激烈争论中,一个网上逃犯靠着自欺欺人的手段走红网络,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与学术的悲剧。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w W w . x K b 1.c o 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A. 野田佳彦担任日本首相之后,把日本民族恃强凌弱的本性发挥到极致,积极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对东亚邻国中、韩、朝强硬挑衅,这使得日本成为影响世界乃至亚洲安全的一个国家。
B.徐峥虽然曾表示《春光灿烂猪八戒》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希望以情动人,让观众哭出来,但《泰囧》仍然显示了他高超的搞笑能力。
C. 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面对蜂拥而至的各路记者表示,希望“莫言热”尽快冷却,期待“文学热”就此兴起。
D.“元芳”、“正能量”、“hold住”、“切糕”等网络词汇一夜窜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二、文史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5.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6.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
程原迩稿序
张鼐
南京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妇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京峰下,松梢乱云 乱:扰乱
B.非韵士不能耦而居 耦:结伴
C.交不奇不王也 王:盛大
D.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 沫:水珠
9.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赞美程原迩文章优美的一项是(3分)( )
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xkb1.com
②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
③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
④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③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
⑥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写程原迩读书环境的清幽,引出程原迩这位高人,为下文写其文章的清秀作铺垫。
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程原迩的一次交往,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使“我”神魂飞腾,感慨不已。
C.第三段写程原迩的文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的原因:借灵于湖山,借助于朋友。
D.结尾仍以山水为引,说明读朋友的文章也需 “借灵于湖山”,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注:①床敷:安置坐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2.诗人笔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所运用的艺术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9分)
当你在公共场合输入短信或敏感的电子邮件时,设想一下如下情形:某个人或许正从60米开外的地方阅读你输入的每一个字母。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是否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进而毛骨悚然?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计算机视觉研究员简·迈克尔·弗拉姆说:“我们从一栋楼的二层就能看到一层手机上的文字。”
弗拉姆和也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费边·蒙罗斯建立了一个被称为“iSpy”的项目。它可以从屏幕的视频,甚至从其反射在窗户或太阳镜上的映像中识别在触摸屏上输入的文字。普通手机摄像头拍摄的视频可被用来监视3米外的人,而携带可拍摄高清视频的数字SLR摄像头的窥视者可以看清60米外的屏幕上的文字。
研究人员想知道现代计算机视觉技术是否会威胁到手机的隐私。所以他们设计了一个远程窃取文本的项目,用的只是已知技术。
他们利用了一个旨在有助于小触摸屏输入文字的功能:放大的键盘。安卓或iPhone虚拟键盘上的字母在按下时会弹出较大泡泡。该项目通过对视频的分析,依据屏幕上泡泡的位置来识别字母。E和R之类相邻字母弹出的泡泡会有部分重叠,因此该项目算出了每个被检测字母的精确概率。弗拉姆说,该项目能正确识别90%以上的字母。
这个软件随后识别出单个文字或正在被发出信息中的文字。弗拉姆说,在一次测试中,该小组对在他们楼外某公交车站的一个同事进行了监视,他周边的其他人也在用手机输入文字。“此次攻击非常逼真”。为了找准密码,软件只收集字母,而不直接对文字进行辨认。
弗拉姆在谈到该软件时说:“我们对它的上乘表现感到吃惊。”弗拉姆所在的小组在芝加哥召开的计算机和通信安全大会上展示了该软件。
映像更难解码,因为屏幕图像更小。不过,该项目仍能在12米远的地方从数字SLR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中识别出文字。
弗拉姆打算继续用他的iPhone,不过,他会更注意他在非私密空间输入的东西。他说:“从这一点来看,手机带来的好处大于它受到的威胁。”
为阻挡鬼鬼祟祟的窥视者,弗拉姆小组建议取消字母扩大功能,或开发很像塑料屏蔽板的保密屏幕。
(选自《参考消息》,有删改)
15.下列有关“iSpy”项目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该项目研究是否可以利用已知技术来窃取手机信息。
B.该项目研究现代计算机视觉技术能不能对手机隐私构成威胁。
C.该项目获取的信息是从对屏幕上的视频、窗户或太阳镜上的映像拍摄而来。
D.该项目获取的信息包括手机屏幕上的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
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iSpy项目研究者开发了一款软件让已知技术有了新的应用。
B.利用手机触摸屏上的字母扩大功能可以远距离窃取手机信息。
C.通过手机屏幕上泡泡的位置识别输入的字母是iSpy项目的关键技术。
D.手机一旦处于开机状态,iSpy项目的研究者就能窃取其中的信息。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成为隐私信息失窃的原因。
B.将手机的输入方式设为手写模式可以使信息免遭窃取。
C.选择人少的地方使用手机是降低手机信息泄露风险的好方法。
D.为保证手机信息免遭泄露必须在手机的硬件设计方面加以改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6分)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 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漂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981年2 月3 日春节前夕 北京)
18.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4分)
19.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4分)
20.“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1.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 春天”与“ 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该提案提出的建议及目的,不超过15个字。(4分)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许皞在提案中表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而到了2030年这个比例会攀升至40∶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届时100个劳动力要供养64个退休人口。这意味着20年后中国的青壮劳动力不仅要参与生产创造财富,还要分出相当比例的人员侍奉巨大数量的老人,届时青壮劳动力短缺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按照现行的学制,国家人才培养的周期偏长,一个7岁入学的孩子,正常情况下,高中毕业19周岁,再读4年大学,等到毕业出来找工作时,年龄显得偏大。继续攻读的优秀人才,读完研究生、博士,差不多30岁了。如果到60岁退休,仅有30年的有效劳动时间。再加上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时间,有效工作时间会更短。因此建议将中小学阶段教育学制由12年缩短为9年,促进适龄劳动人口早日踏入社会。(摘自2012年3月9日《燕赵都市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修辞与示例相同。(6分)
现实和理想,一个在脚下,一个在心中;一个实在,一个浪漫;一个把握现时,一个展望未来,它们却都是人生腾飞的翅膀。
六、写作: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短诗,按要求作文。
扁担
全面理解这首小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
甘二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5 16 17
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5分)
译文:
(2)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12.诗人笔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
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所运用的艺术手法。(5分)
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是日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18.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4分)
19.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4分)
20.“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1.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 春天”与“ 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概括该提案提出的建议及目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23.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修辞与示例相同。(6分)
现实和理想,一个在脚下,一个在心中;一个实在,一个浪漫;一个把握现时,一个展望未来,它们却都是人生腾飞的翅膀。
答:
六、写作:作文(60分)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5月5日)
1. 答案:C 解析:A.“愆”应读qiān;B.“溘”应读kè;D.“掇”应读duo。
2. 答案:D 解析:A.噬—筮;B.揉—糅;C.和—合,联—连。
3,答案:D 解析: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与句意不符。A.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B.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C.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4. C. A语序不当。应将“亚洲”与“世界”对调。B. 语序不当。应将“虽然”放在“徐铮”前面。D。杂糅。应将“所造成的”删去。
5.. 答案:C 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6. 答案:C 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7. 答案:D解析: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8. 答案:D解析:根据语境的意思,“沫”不能是名词,应为动词,解释为“在水中嬉戏”。
9. 答案:A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②是说世间“浓艳之物”,④是说文章与山水之间的关系,⑥是写九座山峰给作者的感受。
10. 答案:B解析:B项,“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不当,原文是“出文章数篇读之”,意思是“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
11. 答案:(1)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
(2)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各有侧重点。第(1)句是否定判断句;第(2)句是比喻句,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翻译出这些语句的特点。
12. 答案: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此题时应着重抓能表现“春晚”的特点的词句。像“花去”“路静”“幽寻”等关键词语。
13.答案:①以动衬静。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段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静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从“唯有”“好音”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前三联着重表现“半山”静谧的环境,在此静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留下一片“好音”。由此可以得出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从诗句本身出发,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14. 答案:(1)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15. 答案:B 解析:A.“是否可以利用已知技术来窃取手机信息”不是该项目的研究内容。C.“对屏幕上的视频”进行“拍摄”而获取信息,于文无据。D.“获取的信息”不包括“图像信息”。
16.答案:D 解析:由文意可知,手机开机,如果不处于输入文字状态,信息不会失窃。
17. 答案:A 解析:B.该项说法于文无据。C.“选择人少的地方”不能避免被拍摄的可能。D.“必须……”说法太绝对。
18.(1)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2)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19.作者感受到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但又是充满生机,充满色彩,给人带来希望的。
20.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21.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以下含义:①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给人以温暖,希望;②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真情像春天的梦,给人以温暖希望;③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盼望春天,渴望春天,呼唤真情的主旨。
22.答案:①缩短中小学学制 以应对劳动力短缺
②缩短中小学学制 应对未来挑战(或“应对人口老化”)
23答案:只要下面的22
24.答案:所给材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咏物小诗。表面写的是扁担,实际说的是人,是人生。我们的人生道路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为此,我们无论遭逢怎样的人生,都要勇敢面对,顽强担当,因为“生活的支点,永远在我们自己肩上”。
只有全面把握了这首诗歌的主旨,拓展开去才不会断章取义,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当然,写作时完全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切入,如谈责任感,谈道义心,谈正视困难与挫折,谈拼搏与进取,等等。题目可以自拟,文体可以自选,只要能与文章主题或者中心观点吻合即可。
参考译文:
南京峰下,松树树梢扰乱了流云,翠竹的身影遮蔽了太阳。剖开竹子,接引泉水,泉水声从山涧的底部潺潺地传来。啼鸣的鸟儿上下翻飞,似与山中行人唱和。然而这环境太清幽了,不是雅士是不可能陪伴它居住的,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
我的朋友程原迩来自新安,与王象斗在这里读书。我偶然间拜访他们的居所,他烹茶燃香,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文章意趣旷远卓越,山涧泉水风中奇松,在他的笔下都好像活灵活现。我曾经感叹,人生在世,大凡浓艳的东西,能让别人争抢的,我用淡泊的心态面对,它的价值在我这立即消失殆尽。只有天下著名的山水、雅士趣事以及奇逸的文章逼我而来,我才会领悟其中妙趣,感到神魂飞腾,手舞足蹈。这大概是因为游历不够奇逸,则胸怀不能旷达,交友不够奇逸,则灵气不能旺盛吧。
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文章要借助于朋友,就像鸟儿飞舞在逆风中,鱼儿游戏在激流间。那些拿古人书册咿唔吟哦,仰面看屋梁索解句意的家伙,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呢?程原迩的文章,富有韵味并且情趣超迈,开始处堂堂正正,结束处奇逸不凡。假如没有得到湖山的帮助,怎么能笔笔生动呢?从今往后,在文章方面程原迩一定会更尽力的。
我回到山里,早晨起来看到远处烟云一抹,从玳瑁湖湖面上缓缓升起,九座山峰隐隐约约的,在西楼上可以数得出来,纵目远观,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有了南京峰一般的胸怀。程原迩那时寄给我的新作,让我满饮了几大杯酒,因为他的文章展现了山水的清妙。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