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能从现象中观察总结规律;可以借助工具把不易察觉的振动可视化。
科学态度: 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透过使物体发声的直接原因发现发声本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重难点
重点:能把正在发声的物体与振动联系起来。
难点:将不易察觉的振动可视化。
教学准备
PPT,激光笔,陶笛;
小组材料:橡皮筋,记录单,钢尺,小鼓,音叉。
教学过程
前测:感受声音,调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整理和梳理学生的答案:敲打,摩擦,振动,使用力。
出示前测(4分钟)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昨天调查后发现,同学们的猜测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下。
出示学生的想法,板贴。
观察物体,寻找发声证据(15分钟)
这是同学们的猜测,那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寻找支持我们猜测的证据。【板书:证据】
出示橡皮筋。你能让这个橡皮筋发声吗?在发声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想象,记录下来。出示PPT记录单。
学生观察橡皮筋发声,教师指导。
汇报实验现象:能发声的方式都在“抖动”“来回动”,用手势,图示来表示。
播放橡皮筋振动慢视频。发现橡皮筋真的在振动。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做一个橡皮筋实验就可以证明声音都是振动产生的吗?证据不足。
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
预设:吉他,琵琶,声带等。
设计意图:
通过明显的振动现象,把声音与振动联系在一起;通过手势,图示,慢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振动,将橡皮筋的运动方式抽象为振动。
观察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证据(20分钟)
想要知道声音是不是振动产生的,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接下来,我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材料——出示:PPT照片:钢尺,小鼓,音叉。认识吗?介绍让音叉发声的方式。
接下来,看看这些物体发声时是不是在振动。看看哪一组找的证据多。
小组合作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汇报发现:1.钢尺在振动;2.小鼓在振动,利用米粒可以看得更清楚——利用米粒把振动放大了。3.音叉用手摸,发现在振动。看不清楚的振动,可以用手感受到。4.用音叉让鼓面上的小米振动。5.不让音叉振动,就没有声音了。——从反向证明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为什么之前同学们觉得“敲打,摩擦,使用力”是声音产生的原因呢?敲打,摩擦,使用力这些与声音产生有关系吗?这些让物体产生了振动,从而发出了声音。所以:敲打,摩擦,使用力是表象,声音产生的本质原因是振动。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若学生不好理解,则用手拍打桌面,红外笔显示振动。拍打引起了振动。
拓展探究
出示陶笛,请学生吹奏,问,听到声音了,是什么在振动呢?有证据吗?你有证明的方法吗?下课后继续探究。回去以后也可以找一找更多的证据。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