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 2.2 点亮小灯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 2.2 点亮小灯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20 18:5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学习了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之后,这节课是真正开始深入探究电现象的一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小灯泡的构造以及让小灯泡发光。在此基础上,对回路、短路、短路进行了延伸,并且在最后部分进行了安全教育。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小灯泡构造,尝试点亮小灯泡,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电是怎样流动的,进而区分短路和断路,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学情分析】
电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闭合开关时,就有电流过灯泡,灯泡就会亮起来,这是学生的认知基础。至于电怎么流动,灯泡怎么连接、以及对于回路、断路、断路等概念,学生浑然不知。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因此,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利用点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初步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不止用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意识到科学观察与实验需要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学生年级:四年级
实验器材:每组(小灯泡1个、电池1个、导线1根、实验记录单6份)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问:教室里的灯泡怎样才能发光?[设计意图:贴近生活,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电线、电、灯等。
教师拿起手中的小灯泡,问:老师现在有一个小灯泡,如何让它点亮?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电线、电、灯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学生在刚才设问的基础上,很容易能够联想到小灯泡的发光需要靠电→电池/电源;电线→导线,此处设计课为后续“点亮小灯泡”的观察活动做铺垫]
二、新授
(1)活动一:看一看
过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观察一下它们各自由哪些结构。
①电池、导线的结构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电池有正负极(凸出部分为正极);导线由内部的导电金属丝与外部的绝缘橡胶组成。
②灯泡的结构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灯泡有玻璃泡、灯丝、金属架、和两个连接点。
猜测1:为什么会有两个连接点?这两个连接点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思考猜测,最后共同探讨出:可能与电池的两级有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灯泡的两个连接点进行猜测,便于后续“电亮小灯泡”的实验连接部分的引导]
猜测2:如果电线只接触灯泡下旁的金属外壳,灯泡是否会发光?[设计意图:在“点亮小灯泡”实验过程中,会有学生出现只连接小灯泡旁的黑色小点的情况,此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是导体,当导线连接在金属外壳上相当于与灯泡旁边的连接点相连]
(2)活动二:画一画
过度:为了更加简便地描述,我们用简图代表灯泡、电池。
教师导出灯泡、电池的画法,并点出用线条代表导线。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于灯泡、电池的画法,为后续“点亮小灯泡”实验记录打下基础]
(3)活动三:试一试
过度:那么导线到底如何连接才可以让灯泡亮起来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①组员之间注意分工,谁动手、谁画图、谁记录、谁发言都要分配好,并随时记录出现的情况。
②在连接过程中,为了让导线与电池充分接触,一位同学可以用手进行按压。
③在尝试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并且不仅要记录能发光的情况,也要记录不能发光的情况。[设计意图: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记录发光的连接方式,更要记录不发光的连接方式,在错误与成功中都有所收获,感受科学家的探究精神,为后续的观察与分析环节做铺垫]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记录各种连接方式,完成实验记录单。
(4)活动四:析一析
①观察与分析
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 与 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 进行对比,
设问: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发现?
教师将各小组中,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与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进行分类总汇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共同总结:“两级接两点”。(“两级”为电源正负极,“两点”为灯泡两个接触点。)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巩固总结出“两级接两点”的结论,掌握点亮小灯泡的共同规律,应用于实际操作]
②电流流动方向
教师展示电流流动的路径,总结: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再经过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顺着导线又流回到电池的负极,这样就形成一条回路。
巩固:教师展示多种连接方式,学生上台指出展示电流流动方向。[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展示电流流动路径后,给予学生展示舞台,指出电流的流动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③回路、断路与短路
教师展示多种连接方式,共同判断电流流动情况,导出回路、断路与短路概念。
回路: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小灯泡,再回到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断路:电路发生断线使电流不能通过的现象。
短路:用导线直接把干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这种现象叫短路。(△注意:短路时,电池和导线在一瞬间发热发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破坏。)[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结合短路情况,在生活中短路的情况十分危险,严重会引发火灾]
③安全用电
教师提供资料
资料1:高于36V电压的电会人体造成伤害。
资料2:一节普通干电池的电压是1.5V,家用电电压为220V。
设问:我们能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相关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的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5)活动五:练一练
【板书设计】
【作业】
选择感兴趣的作业完成:
1.家中有哪些常用的电器?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
2.家中每个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最低用电量是多少?
3.我们能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建议吗?
1.2点亮小灯泡
回路
断路
×
短路
×

灯泡


下方

线
+
-
旁边
连接点
连接点
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