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八册中的第18课《精彩的戏曲》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精彩的戏曲》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此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涉及美术与戏曲艺术的整合,所以本课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也是一次考验。
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儿童活泼、善思、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因此,我结合小学中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地方戏曲,特别是京剧的一般知识,欣赏精彩的戏曲片断,培养学生关注民族戏曲艺术的发展,热爱、保护民族艺术,从小树立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念。
2.了解京剧“行当”的知识,能大胆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戏曲的理解,能根据学习到的脸谱知识进行脸谱的设计并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3.通过教学活动,学习与人交往合作,增加同学之间的亲和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设计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制作脸谱、表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表达对民族传统艺术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京剧“花脸”人物进行脸谱的设计,表演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教法运用
1、计算机辅助教学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创设艺术情境。通过教师精美的课件展示,把学生带入戏曲的空间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戏曲,了解地方戏曲,重点了解京剧人物行当、脸谱艺术,以直观的图片和录像资料,充分的激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德育渗透法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学时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戏曲知识的同时,进行民族艺术保护、以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渗透。
三、学法分析
本课以了解京剧一般知识,了解京剧人物行当,了解脸谱艺术为重点。因此,我准备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戏曲的资料,在上课时让学生讨论探究“京剧艺术给你怎样的感受?”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对京剧艺术进行初步了解。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对戏曲的理解,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德育渗透、组织交流
1、听一段戏曲,提问“听到这段乐曲,你想到了什么?”。引出课题《精彩的戏曲》。
2、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戏曲的资料,并介绍收集方法,全班学生资源共享,吸取经验。随之老师对学生进行民族艺术保护,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德育渗透。
(二)课件展示、自主探究
1、课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资料,有黄梅戏、豫剧等,有图片有文字,随后是一段川剧《变脸》的录像片段,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我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2、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了解本课重点京剧知识,并播放精彩京剧片段《三岔口》录像,供学生欣赏,随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从剧中人物的服装、表演、面部化妆等方面讨论,谈谈自己对京剧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还请学生模仿表演人物的舞台动作,活跃课堂的气氛,提供更多的感受机会。
3,课件展示,京剧各个行当以及京剧脸谱的知识,使学生直观的通过课件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以及京剧脸谱的谱式,这期间引导学生分析生、旦、净、丑各行在面部化装上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胆创作,点拨引导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制作脸谱,注意谱式、色彩的运用。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四)、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请学生带上自己制作的脸谱进行展示、介绍,并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展示奖”。
(五)、课堂延伸
最后时间,请会唱京剧的学生表演京剧唱段不但在听觉上使学生得到了感染,同时也使整个课堂富有了激情。
以上是我对《精彩的戏曲》一课的说课材料。
《精彩的戏曲》说课2
本课选自人美版第八册《精彩的戏曲》。《精彩的戏曲》展示了我国地方戏曲,并重点介绍了京剧。学生对于戏曲、特别是祖国国粹—京剧,感到陌生,如何让学生了解京剧,喜爱京剧,是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考虑到戏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因此把本课定位为艺术课程。这节课设计的理念是让学生轻松愉悦的进入学习情境,学会分组合作。关注艺术、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并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设计这一课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认识京剧,了解京剧,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戏曲道具的欣赏,要求学生讨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不同材料的选择、设计。今天这堂课是第二课时,前半部分是了解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有关知识,感受戏曲艺术特有的魅力。后半部分学会自己动手制作道具,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成果展示表演能力。下面我就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说说我的意图:
1、片断引入出示课题,激发审美期待
播放《春晚戏曲集锦》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戏曲表演,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出示今天的学习主题——《精彩的戏曲》,从影片到课题,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
2、片断展示各地戏曲,初步了解戏曲种类
用课件展示各地方的戏曲,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了解戏曲的魅力。此环节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体验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
3、欣赏京剧脸谱艺术、介绍京剧行当划分
开始导入时让学生化妆成包公的形象,更直观展现脸谱艺术的内涵。课件中用了大量的图片认识其色彩代表的含义和行当的划分,此环节主要学习国粹艺术的知识。
4、制作道具并即兴表演
通过小组合作利用身边废旧物品进行角色道具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及小组长的组织调动能力。学生佩戴上自己制作的服装和道具即兴表演关于唐僧师徒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