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说出眼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认同应保持视觉卫生。
确立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PPT展示一个雨天的场景,要求同学们认真体会:都有哪些器官参与?引导学生思考人对外界环境复杂信息的感知过程。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讲授新课
(一)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教师】展示眼球的模型、挂图、视频等,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并引导交流和讨论:
(1)联系自己的眼睛,交流讨论眼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对照教材、模型、挂图、视频等,理解、记忆眼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3)我们俗语所说的“黑眼珠”和“白眼球”分别是指眼球的哪部分结构?
(使用资源:【生物世界】眼睛;【教学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
【学生】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针对性点评,总结讲解:我们熟知的照相机主要由镜头、机身(光圈、暗箱)构成。拍照时放入胶卷,调节光圈,使光线进入量达到最适,调节焦距使成像最清晰,按快门后,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在胶片上成像。使一个人的某一瞬间定格在胶片纸上。而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视网膜相当于胶卷。我们俗语所说的白眼珠相当于巩膜,黑眼珠相当于透过角膜看到的虹膜。
【学生】总结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师】展示图片:【教学图片】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提出问题:中午和傍晚的猫,眼睛内主要是什么结构发生了变化?上面这幅图种哪个是在中午,哪个在傍晚?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变大。看远处物体时,瞳孔变大,看近处物体时,瞳孔缩小。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小组讨论:
(1)形成物像的部位是眼球的什么结构?形成的物像有什么特点?
(2)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哪里?
【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小组间交流讨论。
【教师】针对性的点评,归纳总结:
(1)形成物像只是成像在眼睛视网膜上,但是这时候大脑并没有形成对物像的视觉,需要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将光线刺激变成神经冲动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才会产生视觉,所以形成物像和形成视觉是不一样的。
(2)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视觉的形成过程:
物体发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的视觉中枢——视觉的形成
(使用资源:【知识解析】视觉的形成)
【教师】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情况可能是眼球的哪部分发生了病变?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可能是视神经或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发生了病变。
【教师】归纳总结: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眼球完好、视神经没断、大脑正常。
(三)近视及其预防
【教师】你近视吗?什么时候近视的?怎么近视的?近视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交流讨论。
(使用资源:【知识解析】近视眼的形成和预防)
【教师】归纳总结:
(1)近视的形成及其矫正: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近视的预防:“三要”、“四不看”
【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作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对学生解答不完善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视力保护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学生的新鲜有趣的说法给予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随堂练习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1课时.docx。
四、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说出耳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说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知道嗅觉的形成过程及嗅觉的特点。
知道味蕾的结构特点,及味觉的形成过程。
知道皮肤的结构特点,及皮肤感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听觉、嗅觉、味觉及皮肤感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最多。而听觉仅次于视觉,居第二位。那么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耳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呢?人体除了视觉、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器官?下面就进行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学生】边听讲边回顾旧识。
讲授新课
【教师】讲授: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听觉仅次于视觉,居第二位。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并讨论:假如失去听觉会怎样呢?
【学生】参与讨论,从而认同耳与听觉的重要性。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和相关文字,小组内讨论说出耳的结构及部分功能,尝试完成下列空白: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作出及时评价。
2.教师展示耳的结构模型,结合模型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耳的结构。
3.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前庭和半规管以及咽鼓管的作用。
提问:仅有耳,能否形成听觉?听觉的形成还需要什么的参与呢?(可回顾视觉的形成过程回答)使学生认识听觉形成除了与耳结构有关外,还与听觉神经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关。
(二)听觉的形成
【教师】播放【知识解析】听觉的形成。尝试用结构名称和箭头来表述听觉形成过程。(请几位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
【学生】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评价,借助PPT分步演示听觉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完善。
(建议使用资源:【知识解析】人耳的构造)
【教师】强调:听觉的产生与耳的结构、听觉神经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密切的联系。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与学生生共同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听力下降或听力丧失是由于药物、感染、疾病、环境、噪音、意外事故、遗传等因素导致耳的结构、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从而影响听力,甚至耳聋。所以,我们要加强耳的卫生保健。
(三)鼻和嗅觉
【教师】请一到两个小组代表发言交流“用鼻子闻蛋糕香味”的讨论结果。提示:
(1)人体的嗅觉器官:鼻
(2)鼻腔:鼻腔内有鼻粘膜,鼻粘膜内有嗅神经末梢
(3)嗅神经末梢连接嗅神经,嗅神经与大脑相连,大脑中有嗅觉中枢
(4)蛋糕内有一些有香味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归纳总结: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神经末梢,嗅神经将香味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了嗅觉。
注意:嗅觉不是在鼻腔内形成的,而是在大脑皮层中的嗅觉中枢中形成的。
[嗅觉的特点]
语言描述情景,总结“嗅觉的特点”:
(1)手提带鱼的商人与放学进入市场的学生的嗅觉会相同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生活中的实例吗?这些现象说明嗅觉有什么特点?
(2)妈妈和小孩对鲜花的感觉谁更敏感些?你能举出一些你与你妈妈的实例来证明这种现象吗?这一现象又能说明嗅觉有什么特点?
(3)警察为什么带警犬而不带山羊进行巡警?还有什么实例可以说明这一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嗅觉有什么特点?
(4)猫对鸡和老鼠有什么不同的反应?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归纳总结嗅觉的特点:
(1)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
(2)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四)舌和味觉
[舌的结构]
【教师】请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舌的表面,你能观察到些什么?并请学生描述自己舌表面的结构。小凸点内有些什么呢?为什么能用舌感受不同的味觉呢?
【教师】出示图片“味蕾的构造”让学生判断:
(1)“红色小凸点”应该是图中的哪部分结构?
(2)你认为形成味觉的前提是由图中哪个结构来接受外界刺激的?
(3)根据“舌头表面大约有1万个微小的味蕾”这一描述,你认为人的味觉有何特点?
讨论:根据图“味蕾的构造”请分析吃棒棒糖的人形成甜味的过程。
[味觉的形成]
食物进入口腔——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解于唾液中——这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蕾中的味觉细胞——味觉细胞产生兴奋——味神经传递兴奋到脑部——大脑分析传来的信息形成味觉
【教师】介绍几种味觉在舌的不同部位的敏感程度:
舌根:苦味敏感区;舌尖:甜味敏感区;舌两侧中间部:酸味;舌两侧前部:咸味
【教师】出示辣椒请一位学生来品尝味道。
【学生】描述自己的感觉。
【教师】总结:麻、辣、涩等味道是多种味道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五)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针对性的点评并进行总结。
【教师】提出问题: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根据皮肤的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学生】小组交流谈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针对性点评。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完成探讨,找出答案。
[皮肤的触觉]
实验一:同桌间组成实验小组,其中一位同学闭上双眼,将双手往后放,另一位同学拿出事先准备的:玻璃球、金属块、木块、橡皮等物品,让同桌同学摸,通过手的触摸,让对方同学说出该物体的形状、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物品材料、物体冷热程度等一些物品的特点。
思考一:实验时,你是用手的哪一部位去触摸物体的?为什么不用其它部位?由此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手指与手背、身体背部等人体不同部位的触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实验二:分别用一支铅笔,用同样大小的力试触对方同学的手背、手指的指尖、手掌、身体背部等处,让对方感觉各部位对铅笔的感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学生】交流合作。
【教师】请同学们将两个实验的现象,加以分析比较,得出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哪一部位皮肤最敏感?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
[皮肤的冷、热觉]
【教师】小实验:请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测试同桌体温是否正常?并请几位同学上台演示用手测试额头体温的方法,并指明正确的测试方法:用手背测试体温。
提出思考问题:你认为用手背而不用手心测试体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同桌间进行合作,思考问题。
实验结论:手背上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教师】出示一个玻璃球和一块小木块。请一位学生分别用左右手摸两个物体,然后说出两手对物体冷热程度的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
【教师】将两物体取回放到讲台桌上,提出问题:两个物体所处的环境是否一样?温度是否有高低?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由此实验请你分析,皮肤对外界物体感觉的是热的还是冷的,是不是物体本身的温度的高低?
【学生】说出可能答案:皮肤对外界物体冷热觉的感觉并不是物体本身温度的高低。
【教师】提问:你认为皮肤对外界物体冷热觉的感觉应该是什么因素?
进行演示实验:拿出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约60℃),一杯温水。请两位学生上台实验:一位学生先将一手指浸入冷水中,说出手指的感觉。再将手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后手指的感觉。请另一位学生先将手指浸入热水中一会儿,再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中后手指的感觉。
实验现象:二位学生的感觉不同:一个形成冷觉,一个形成热觉。
实验证明:皮肤形成的冷、热觉并非物体的温度高低。(因为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
实验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1)先浸入热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皮肤,浸入温水后,手指在散热,散热越快,感觉物体越冷,先浸入冷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在吸热,吸热越快感觉物体越热。
(2)皮肤感觉到的冷觉和热觉是皮肤散热或吸热速率的快慢程度。
实验结论:皮肤具有散热和吸热功能,散热和吸热速率随环境可以变化,冷觉和热觉的形成是散热或吸热的结果。
举例说明:冬天,由于外界温度低,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大,人体皮肤散热快,人感觉到冷。夏天,由于外界温度高,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小,皮肤散热慢,感觉到热。
提出思考问题:
(1)拿冰块的人的手为什么会感觉到冷?
(2)冬天的晚上,脚为什么会感觉到热水袋很烫?
(3)皮肤对冷觉、热觉的形成是皮肤中的什么结构完成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皮肤具有冷觉和热觉,是皮肤真皮中的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接受刺激的。皮肤的冷觉、热觉并不是物体温度的高低,而是皮肤散热的速率快慢。
[皮肤的痛觉]
【教师】请学生说出自己平时出现过哪些痛觉?
讨论:皮肤的触觉、冷觉、热觉、痛觉中,你认为哪一种感觉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设问:当皮肤中的这些感觉器接受刺激后,神经将兴奋传到哪儿?在哪儿形成这些感觉的呢?
【学生】小组间交流讨论。
三、随堂练习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2课时.docx。
四、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