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全一册同步课时分层训练(人教版)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内填空)
一、课内填空
1.(2021·全国·九年级课前预习)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的变化主要有______和______。
(2)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作______。
(3)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作______,又叫______。
a.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
b.化学变化常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
2.(2022·上海·九年级专题练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_____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3.(2022·全国·九年级)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_____________是指物理性质,___________是指化学性质。
(1)蜡烛是白色的固体。
(2)木炭能燃烧。
(3)水在0℃时能结成冰。
(4)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5)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
(6)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7)酒香不怕巷子深。
(8)胸口碎大石。
4.(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化学变化
1定义:______。
2现象: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会伴随着如吸热、放热、发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物等等
3本质:______即 一种物质消失,另一种物质产生。
4举例:如铁生锈。
5.(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物理性质
1定义:______;
2判断方法: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3内容:颜色、状态、气味、两点(熔点和沸点)、两度(硬度和密度)、五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
6.(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物理变化
1定义:______。
2现象:物理变化主要是指物质的大小、粗细、外形以及状态等变化。
(1)状态的改变,即物质固、液、气三态的变化。
(2)形状的改变,如矿石粉碎,铁铸成锅,玻璃破碎等。
(3)位置的改变,如物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冰糖、食盐的溶解,酒精的挥发。
(4)能量的改变,如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等。
3举例:如水变成水蒸气。
7.(2021·全国·九年级课前预习)下列变化:①水变成水蒸气;②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③煤在空气中燃烧;④蜡烛熔化;⑤玻璃破碎;⑥酒精挥发;⑦木材做成桌椅;⑧车胎爆炸;⑨蜡烛燃烧;⑩灯泡发光。
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8.(2021·江苏南通·九年级阶段练习)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可以”等词语往往指_______,若叙述中有“变成了”“生成”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_______,如酒精能燃烧,属于_______;酒精燃烧,属于_______。
9.(2021·海南·儋州川绵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____(填序号,下同),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__,通过该实验验证了硫酸铜晶体的物理性质______(答一条即可),化学性质:_____。
10.(2022·上海·九年级专题练习)下列过程或实验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1)玻璃破碎 (2)粮食酿酒 (3)滴水成冰 (4)利用干冰人工降雨 (5)沙里淘金
(6)风力发电 (7)钻木取火 (8)植物光合作用 (9)酒精的挥发 (10)食物的腐败
(11)石蜡融化 (12)蜡烛燃烧 (13)水的蒸发 (14)鞭炮燃放 (15)湿衣服晾干
(16)干冰升华 (17)铁器生锈 (18)海水晒盐 (19)海水制碱
(20)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 (21)百炼成钢 (22)死灰复燃 (23)灯泡发光
(24)蜡炬成灰 (25)烧制瓷器 (26)釜底抽薪 (27)花香四溢 (28)蔗糖溶解
(29)动物呼吸 (30)活性炭吸附 (31)电解水 (32)杀菌消毒 (33)过滤粗盐水
(34)湿法炼铜 (35)气球爆炸 (36)菜刀生锈 (3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8)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3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0)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1.(2021·全国·九年级课前预习)下列物质的用途各利用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①酒精做酒精灯的燃料:______;
②铜丝做导线:______;
③钨制灯泡中的灯丝:______;
④金刚石安在玻璃刀上:______。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12.(2021·全国·九年级课前预习)完成教材实验1—1,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何种变化
水的沸腾 液态水 水沸腾产生______,遇冷又凝结成______ 液态水 ______ 物理变化
胆矾的研碎 块状胆矾 蓝色______固体被粉碎为蓝色______ 粉末状胆矾 ______ 物理变化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 蓝色溶液 生成______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______ 生成蓝色沉淀 ______ 化学变化
液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块状石灰石 有______产生,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______ 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______ 化学变化
13.(2021·全国·九年级课前预习)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______发生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______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1)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
(3)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有其他(新)物质生成 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发光 热量的放出或吸收
【解析】
【分析】
(1)
物质的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3)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a.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新)物质生成;
b.化学变化常伴随着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热量的放出或吸收等现象。
2.不需要
【解析】
【详解】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3. (1)(3)(5)(7)(8) (2)(4)(6)
【解析】
【分析】
考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区别
【详解】
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其中(1)蜡烛是白色的固体(颜色);(3)水在0℃时能结成冰(凝固点);(5)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导热、导电性);(7)酒香不怕巷子深(气味);(8)胸口碎大石(形状改变)属于物理性质,故(1)(3)(5)(7)(8)属于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助燃性等,其中(2)木炭能燃烧(属于可燃性);(4)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6)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故(2)(4)(6)属于化学性质。
【点睛】
学会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是初中化学入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突破口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掌握,其中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助燃性等。
4.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5.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6.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7. ①④⑤⑥⑦⑧⑩ ②③⑨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过程中,有氧化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煤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⑥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⑦木材做成桌椅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⑧车胎爆炸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⑨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⑩灯泡发光过程中,只是发光、发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④⑤⑥⑦⑧⑩,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③⑨。
8. 物质的性质 变化 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解析】
【分析】
【详解】
“能”“难”“易”“会”“可以”等词语描述的是物质的特征,往往指物质的性质,“变成了”“生成”等词语,描述物质变化过程,往往指物质的变化,酒精能燃烧,描述酒精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酒精燃烧,描述酒精燃烧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
9. ①②或②① ③ 硫酸铜能溶于水 硫酸铜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解析】
【分析】
【详解】
硫酸铜晶体在研钵中被研碎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在研碎的硫酸铜中加水,硫酸铜溶解,属于物理变化,故发生物理变化的是①②;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新物质蓝色固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③;
在研碎的硫酸铜中加水,硫酸铜溶解,验证了硫酸铜晶体的物理性质是硫酸铜能溶于水;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新物质蓝色固体生成,说明硫酸铜的化学性质是硫酸铜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10. 1,3,4,5,6,9,11,13,15,16,18,20,23,27,28,30,33,35,40 2,7,8,10,12,14,17,19,21,22,24,25,26,29,31,32,34,36,37,39,38
【解析】
【详解】
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1,3,4,5,6,9,11,13,15,16,18,20,23,27,28,30,33,35,40。
物理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2,7,8,10,12,14,17,19,21,22,24,25,26,29,31,32,34,36,37,38,39。
11. 可燃性 导电性 导电性、熔点高 硬度大 ②③④ ①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酒精做酒精灯的燃料,是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铜丝做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③钨制灯泡中的灯丝,是因为钨具有导电性、熔点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④金刚石接在玻璃刀上,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②③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①。
12. 水雾 (液态)水 无其他物质生成 块状 粉末 无其他物质生成 蓝色 无色 有其他物质生成 气泡 浑浊 有其他物质生成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教材实验1—1可知:
水的沸腾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胆矾的研碎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因此:
实验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何种变化
水的沸腾 液态水 水沸腾产生水雾,遇冷又凝结成(液态)水 液态水 无其他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胆矾的研碎 块状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末 粉末状胆矾 无其他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蓝色溶液 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生成蓝色沉淀 有其他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块状石灰石 有气泡产生,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浑浊 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有其他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13.(1)化学变化
(2) 不 化学变化 颜色、气味等(合理即可)
【解析】
(1)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
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