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6-21 11:54: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全一册同步课时分层练习训练(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考试范围: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试时间:10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考场号: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1·内蒙古赤峰·九年级期中)下列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叙述正确的是
A.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滴瓶上的滴管用后马上清洗
B.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只能用于过滤和加热的实验操作
C.漏斗用作加液器,将液体注入小口径容器中去
D.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可以防止试管被烧损和腐蚀
2.(2020·安徽·中考真题)《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书中描述的下列制瓷工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烧裂矿石 B.粉碎矿石
C.淘洗矿粉 D.取泥制坯
3.(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古诗词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飞流直下三千尺 D.吹尽狂沙始到金
4.(2020·福建·中考真题)远古时期,半坡人从事的下列生活、生产活动中,一定有化学变化的是
A.夯筑土屋 B.结绳记事
C.磨制石器 D.烧制彩陶
5.(2019·云南曲靖·二模)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 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2021·江苏扬州·中考真题)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高炉炼铁 B.冰雪融化 C.食物变质 D.木材燃烧
7.(2020·广西南宁·一模)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动物呼吸 C.水结成冰 D.酒精挥发
8.(2021·吉林·中考真题)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炼生铁 B.晒海盐 C.钉木舟 D.织衣布
9.(2020·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下列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炭黑制墨
B.粮食酿酒
C.胆矾炼铜
D.燃放烟火
10.(2020·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酒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稀释酒精 C.碘溶于酒精 D.酒精消毒
11.(2021·重庆·中考真题)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下列防疫措施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佩戴口罩 B.测量体温 C.酒精消毒 D.清水洗手
12.(2021·广东·中考真题)下列成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星火燎原 B.披荆斩棘 C.死灰复燃 D.百炼成钢
13.(2021·江苏·盛泽一中九年级阶段练习)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筒读数 B.振荡试管
C.取用固体 D.滴加液体
14.(2022·福建福建·二模)下列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错误的是
A. B. C. D.
15.(2022·重庆·中考真题)“中和反应”实验中使用胶头滴管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酚酞试液 B.取用稀盐酸
C.搅拌溶液 D.用完放置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6.(2022·吉林·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二中学校八年级期末)现有下列实验仪器,写出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E_____,F______,G______,H____________。
17.(2022·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教育科学研究室模拟预测)某同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准备了图示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______(填步骤名称)。
(2)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填名称)。
(3)量取蒸馏水的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的刻度线时,改用______(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如图该同学观察方式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4)若用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18.(2022·河北省吴桥县教师进修学校九年级期末)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从上面常见的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填空:
①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_____。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
③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某同学在完成实验后,将仪器按下图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
②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9.(2020·安徽·合肥市小庙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所示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___________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为___________,此外,使用酒精灯时,还需要注意__________(写出一条)。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应注意: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进行实验时,某同学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却发现试管炸裂,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要用________刷洗,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
(5)在实验中应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取用。液体取用__________;固体只需__________________即可。
(6)制取气体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为:按图组装连接好仪器后,先将__________,再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____________,则装置不漏气。将手移开,一段时间后,又会观察到_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正确的读数方法为___________。若俯视读数,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
20.(2022·山东·滨州实验学校一模)结合下列化学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
(2)用装置E收集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___(填“①”或“②”)端进入。
(3)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_____。
21.(2021·广东广州·一模)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备氯气,反应原理为:MnO2+4HCl(浓)MnCl2 + Cl2↑ + 2H2O,据图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I:氯气是黄绿色有毒的气体,难溶于饱和食盐水。
Ⅱ: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
(1)图1中A处为制备氯气的发生装置应该选图2中的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
(2)装置B的作用为______;
(3)根据装置D判断,氯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填“大”或“小”);
(4)装置E的作用为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在放入药品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下列装置不添加其他仪器,无法检查气密性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B、C、D、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全一册同步课时分层练习训练(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滴瓶上的滴管用后不需要清洗,不正确;
B、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和加热的实验操作,并不是只能用于过滤和加热的实验操作,不正确;
C、漏斗用作加液器,将液体注入小口径容器中去,正确;
D、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可以防止加热时手被烫伤,但是还是要注意防止试管夹被烧损和腐蚀,不正确;
故选C。
2.A
【解析】
【详解】
A、烧裂矿石过程中存在燃烧,燃烧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烧裂矿石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粉碎知识将大块矿石变为小颗粒矿石,无新物质的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淘洗知识将矿粉中可以溶解的部分溶解,溶解时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在制坯过程中知识将泥块和矿粉混合,并改变形状,此过程中无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开凿矿石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C、水从高处流下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风吹走沙子漏出黄金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B。
4.D
【解析】
【详解】
A、夯筑土屋,只有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结绳记事,只有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磨制石器,只有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烧制彩陶,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5.C
【解析】
【详解】
A、森林树木草等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碳酸钙在烈火焚烧的过程中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6.B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详解】
A、高炉炼铁过程中,铁矿石转化为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冰雪融化过程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食物变质过程中,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木材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择B;
7.B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动物呼吸过程中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水结成冰过程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8.A
【解析】
【详解】
A、炼生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晒海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钉木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织衣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A。
9.A
【解析】
【详解】
A、炭黑制墨,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粮食酿酒,产生了新物质酒精,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胆矾炼铜,产生新物质铜,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燃放烟火,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D
【解析】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详解】
A、酒精挥发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
B、稀释酒精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碘溶于酒精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酒精消毒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1.C
【解析】
【详解】
A、佩戴口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测量体温是因为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酒精消毒,发生了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清水洗手,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解析】
【详解】
A、星火燎原指的是小火苗变大火,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披荆斩棘指的是刀劈斧砍,清除掉路途上的障碍,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死灰复燃涉及到了燃烧,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百炼成钢的过程中把生铁中的碳转化为了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量筒读数,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选项A错误;
B、振荡试管时要用手腕转动,不能上下振荡,选项B错误;
C、取用块状固体时,应该试管横放,把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竖立,选项C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入试剂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或与试管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滴管要保持垂直悬空于容器口上方滴加,选项D正确。
故选D。
14.B
【解析】
【详解】
A. 将导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手紧握试管,如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会从导管逸出,看到有气泡产生。正确。
B. 装置导管与外界相通,不是密闭环境,无法检查装置气密性。错误。
C. 开始液面相平,向右侧加入一定量的水,如装置气密性良好,左侧装置内的气体会被压缩,气压变大,所以会形成稳定的高度差。正确。
D. 向右侧拉注射器,如装置气密性良好,气体会从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中,可看到有气泡冒出。正确。
故选:B。
15.A
【解析】
【分析】
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胶头滴管不能用于搅拌,应用玻璃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不能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以免沾污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16.试管 烧杯 酒精灯 漏斗 胶头滴管 集气瓶 水槽 铁架台
【解析】
【详解】
熟悉常见的仪器,了解它们的名称。图中A可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试管;B可做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C是实验室最常见的热源酒精灯;D是漏斗,E是用于吸取少量试剂的胶头滴管,F是收集气体的集气瓶,G是水槽,H是铁架台。
17.(1)溶解
(2)玻璃棒
(3) 胶头滴管 A
(4)偏大
18.(1) D G B
(2)C
(3)液体流出会腐蚀标签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解析】
(1)
①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大底玻璃仪器,故为烧杯D。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用到的仪器是药匙G。
③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胶头滴管B。
(2)
A、完成实验后,酒精灯应该盖灭,错误;
B、完成实验后,砝码应放好砝码盒中,错误;
C、完成实验后,药品盖好塞子,正确;
D、完成实验后,胶头滴管不能横放在桌面上,错误。
故选C。
(3)
①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产生的后果是液体流出会腐蚀标签。
②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19. 向着手心 倒放 用灯帽盖灭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等 三分之一 预热 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口没略向下倾斜、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等 试管刷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2mL 盖满试管底部 导管一端浸入水中 水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偏小
【解析】
【详解】
(1)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
(2)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使用酒精灯时,还需要注意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等;
(3)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口没略向下倾斜、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等;
(4)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要用试管刷刷洗;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判定这根试管已经清洗干净;
(5)在实验中应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通常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6)连接好仪器,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当水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时,松开手,若观察到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7)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液体会偏小。
20.(1) 试管 锥形瓶
(2)①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解析】
(1)
由图可知,仪器a为试管,仪器b为锥形瓶;
(2)
用装置E收集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①端进入;
(3)
与装置B相比,装置C可通过开关止水夹,控制固液的接触和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1.a 吸收氯化氢气体 大 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C
【解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备氯气,该反应的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该反应需要加热,因此图1中A处为制备氯气的装置应该选图2中的装置a。故填:a。
(2)浓盐酸易挥发,氯化氢气体能够溶于饱和食盐水,而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故装置B的作用为:吸收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故填:吸收氯化氢气体。
(3)根据装置D判断,收集氯气时选择从长管中通入,说明氯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填:大。
(4)氯气是黄绿色有毒的气体,装置D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氯化钠和水,装置E的作用为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分别填: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
(5)A、该装置利用液差法:夹紧弹簧夹,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内加水,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后,通过液柱是否变化即可检查气密性,不用添加其他仪器;
B、该装置利用加热(手捂)法:用酒精灯微热(或用手捂热)试管,通过观察烧杯中有无气泡以及导管中水柱是否变化即可检查,不用添加其他仪器;
C、该装置需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烧瓶支管口需封闭,该装置需要添加止水夹;
D、该装置利用抽气法:向外轻轻拉动注射器的活塞,通过观察浸没在水中的玻璃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即可检查气密性,不添加其他仪器。
故选:C。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