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队加油》说课设计
一、教材内容。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一课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为中国队加油》是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一课的内容,属于应用设计范畴,本课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用泥塑的方法设计一个新颖的奖杯,第二课时是学生用废旧的物品组合再创造一个奖杯。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通过“为中国队加油”这一切入点,让学生们了解有这样一类专门为体育运动设计的奖杯。教材中有大量奖杯图片供学生欣赏,各种功能的多样、寓意丰富、造型独特的奖杯让学生开阔眼界。因此,这节课内容贴近学生,为学生们所喜欢。通过这节“应用·设计”领域的课业,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通过实际设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美术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日渐丰富,观察能力逐步提高,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在技法表现上有欠缺,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讲授技法等丰富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更多的感受和观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奖杯的构成特点和造型的形式美。
2.发挥想象,尝试用泥塑表现一个新颖的奖杯造型。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体育的热情,加强设计造型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泥塑表现一个新颖的奖杯造型。
难点:奖杯造型设计的独特和新颖。泥塑制作中的部件连接。
五、教法学法分析。
由于本课重点难点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完成个性化的设计及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也就是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范图等直观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外,我还采用师生共评法对作业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充分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并巩固所学知识。在学法上主要以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而且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间的互动贯穿整节课,也就成了本课的亮点。
六、教学准备
学生:陶泥、塑料刻刀。
教师:自制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检查学生所带材料、工具并进行调配。
㈡ 导入新课。
1.课件欣赏中国兵乓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获得冠军的图片,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内容。
师:说说照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运动员获得冠军。
师:这是乒乓运动员张怡宁和王楠在“世界兵乓球锦标赛”中获得女团冠军后的珍贵瞬间。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员在辉煌成绩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当他们捧起这代表最高荣誉的奖杯时,他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多么自豪。
2.揭题。
师:让我们通过图片来感受运动场上的气氛,如果你正在看台上你最想对运动员们说什么?
生:中国队加油!
师:让我们来为中国队加油,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的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设计代表最高荣誉的奖杯。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感受赛场的热烈气氛,了解运动员赢得比赛的艰难和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做好了情感铺陈,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也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课题。
㈢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课件欣赏奖杯——考比伦杯和斯维斯林杯。
师:这个奖杯就是刚刚运动员拿着的奖杯,是世界乒乓球赛女团冠军的奖杯,名字叫做“考比伦”杯,男团的冠军奖杯是“斯维斯林杯 ”。他们的名字听上去很有趣,这两个奖杯是以捐赠人的姓名作为杯名的,给我们中国队带来了很多荣誉哦。它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奖杯和女子团体冠军奖杯。我国男乒16次捧起斯韦思林杯。女乒是17次捧的考比伦杯。
①对比观察奖杯的共同点,了解奖杯的基本构造。
师:这两个奖杯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有底座,都有有杯的形状。
师:你们说的底座和杯形是组成奖杯的基本要素,是奖杯的结构。
②对比观察奖杯不同点,了解奖杯有不同的造型。
师:说说两个奖杯的不同点?
生:杯形和底座的形状不同。
师:你见过除了杯形以外的造型不同的奖杯吗?
2.课件欣赏不同类型的奖杯,了解奖杯的设计和奖项内容之间的联系。
师:奖杯的设计和奖项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项目的奖杯,挑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奖杯,并猜猜是什么项目的奖杯。
3.根据奖杯的外形进行分类。
师:这些奖杯的造型五花八门、各有不同,请你分分类?
生:几何、人物、动物、植物。
4.根据奖杯的材质不同分类。
师:除了能根据造型不同分类外,还能根据什么来分类呢?
生:材料的不同。
师:请你分分看?
生:金属、水晶。
师:金属中,有的是24K黄金,有的是合金的,有的是铜质,有的是银质的等等。
5.学生谈谈自己想设计一个什么造型的奖杯,为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作铺垫。
师:这些奖杯造型简洁,有的精美华丽,有的形象可爱,那么你想设计一个什么造型的奖杯?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大量的奖杯图片,让学生对奖杯有了直观的感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自主探究出奖杯的组成要素、奖杯的几种不同造型、制作奖杯的不同材质以及奖杯的艺术内涵,引导学生由简入深,从各方面了解奖杯的各个要素,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在心中设想好自己要设计的奖杯造型,为泥塑奖杯打好基础。
㈣ 技法讲解,泥塑奖杯。
1.引导学生回忆起学过的泥塑技法。
师生一起回忆制作泥塑的一些基本方法:搓、捏、揉、卷、刻。
2. 课件欣赏学生作品,具体分析泥塑的基本技法。
捏成块、揉成块、叠、搓成条、搓成球、 卷、绕、 刻等
3.各部件连接的注意事项。
因为泥这种材质特殊性,虽然很有表现力,但是泥在反复揉黏的过程中会快速干掉,为了增加牢固度,在连接处抹上适量的水,或者用小块的比较湿润的泥加入连接处。
4.学生制作,提出作业要求。
用泥塑的方式做一个造型新颖的奖杯,可以是运动奖项,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奖杯。
5.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引导学生把对奖杯的认知从平面过渡到立体,也就是图片奖杯到泥塑奖杯、从感性认知到实际制作的过程,学生对奖杯的特点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把创意很好的体现在泥塑作品中,我着重于技法上的讲解,技法和奖杯的造型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制作泥塑奖杯所需要的技法技巧,并把这些方法使用到制作中去,做到手脑合一,做出造型新颖又做工细致的奖杯。
㈤ 作业展示、评价。
1.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讨论交流。每一个组评选出一个最佳奖杯,主要从造型创意上和技法应用方面评价,在展台上展示,作者说说创作思路。
2.学生互评,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奖杯,并说说理由,也可以说说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修正的奖杯,说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评,找出学生还没发现的有创意、造型新颖的作品,学生欣赏,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个别不足的作品提出调整和修改的建议。
设计意图:用展台展示直观简洁快速,选出的作品做工精巧创意十足,很具有代表性。我提供的评价标准主要针对造型创意和技法应用方面,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角度评价和欣赏作品,在自评和互评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和喜悦感。
㈥ 拓展。
课件出示用其他材料做成的奖杯,学生课后搜集废弃的物品,尝试做一个有创意的奖杯。
设计意图:用综合材料制作奖杯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鼓励学生对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再创造,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热情,并利用身边资源展现美术的魅力。
㈦ 板书设计
杯形
奖杯
杯座
几何形
人形
奖杯造型
动物形
植物形
㈧ 课后反思。
奖杯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在电视里,各种体育赛事以及娱乐颁奖礼都能见到,所以学生们对奖杯并不陌生,而且对用泥塑设计奖杯这一学习内容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我采取了让学生在欣赏中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教学方式,由浅入深的启发学生思维,先是体验运动员获得奖杯后的喜悦心情,再是认识奖杯的构造,了解奖杯的不同造型和不同材质和奖杯的艺术内涵,再结合泥塑这种表现手法让学生用各种泥塑制作技法创作出一个造型新颖的奖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从平面图片到立体塑造,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既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提高了设计和制作能力。整节课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从学生作品来看,学生发挥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品形式多样,技法运用得当,艺术感较强。虽然对技法的掌握还不够成熟,但恰恰表现出作品的“拙”感,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较好,但教学中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
1.泥塑奖杯各部分的连接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泥”材质的材质问题,在反复的揉黏中容易变干变硬,虽然我在课堂上强调了制作连 接部件的注意点,但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高低,以及水分的难控制,还是出现了少数学生的泥过分湿黏,以致影响了整体作业效果。
2.奖杯的重心问题,我没有在课堂上特意提出这个问题,因为“重心”对四年级的学生比较难解释,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制作中能比较自然的解决这个问题,但还是出现了个别学生的作业重心不稳,不能站立,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就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提出让学生注意这个问题,并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3.最后的作品评价环节太简单,学生的评语大都是“设计的很好。”“做的很好。”这类笼统的话,,没有具体表述,可能也和学生的表述能力不够有关,也有的是学生自身的欣赏能力不高,缺少发现问题和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欣赏水平不是在一节课里能解决的,需要通过老师扎实上好每节课,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在平时的课上下功夫,点滴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慢慢进步。
一节课下来,有问题也有收获,有启发有感悟,虽然课堂中免不了遗憾,正因如此为一个青年教师,更应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学习,从三尺讲台出发,努力减少遗憾,努力增加一分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