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0 17:43:18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学科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C D C B A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A B B C B D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D A B D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答案:(1)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东西方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吸收其他文化,促进了东西文化的大融合。(6分)
(2)特点:以开辟新航路为开始的标志;以殖民活动为主要形式;范围涉及新旧大陆(整个世界);以欧洲人为主导(单向性),主要是欧洲文化影响其他文化。(4分)
积极影响:经济文化交流范围扩大;物种交流频繁;人口的世界性流动增加;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思想的传播;推动文明的转型;世界联系加强,整体世界逐渐形成。(6分)
(3)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和交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推动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答案:(1)问题: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2分)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4分)
(2)趋势:逐步下降,1921年后迅速增长;(2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6分)
(3)事件:苏东剧变;(2分)启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仅仅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4分)桂林市第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出现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了文明
C.男女社会地位变化造成私有制的产生
D.国家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2.下面是某同学在课堂上学习“古代世界的帝国”时总结的笔记。据此可知,该“帝国”是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 继承西亚的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 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A.赫梯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3.当你漫步法国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根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诞生在(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4.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A.契约理念的萌发 B.世俗权力的加强
C.“民族情感”的缺乏 D.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5.古代朝鲜文化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A.高丽王朝完全效仿唐朝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
C.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D.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较大
6.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以及4块中国明代的瓷器碎片等。大津巴布韦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可知,大津巴布韦
A.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典型代表 B.与西非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C.农业、冶炼业、外贸都相当发达 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8.《世界探险史》指出:“这次探险对国王来说未必是一件亏本的事。……引起里斯本统治集团狂欢的原因当然不是达 伽马这次探险所带来的比较微薄的财政收益”。达 伽马的探险引起里斯本统治集团狂欢的原因是(  )
A.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B.给葡萄牙王室带来丰厚利润
C.引起了葡萄牙的社会变革
D.为葡萄牙获取了大量殖民地
9.如图是15一18世纪使用人数排名前10位的语言统计表。其中,英语、西班牙语排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语言发源区域人口出现增长 B.侵占邻近土地出现人口增长
C.海上入侵和殖民定居的推广 D.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推动
10.15世纪以来,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与主要岛屿的海岸线,已被大致准确地描绘在欧洲人的世界航海图上。这反映出当时
A.洲际海运活动正式出现 B.欧洲各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
C.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11.15-16世纪,欧洲北方涌现出大量表现荒野图像的宗教题材画。早期艺术家笔下的荒野是个恐怖的地方,人们处于自然力的肆虐下期待上帝的垂怜。16世纪初期,一批批尼德兰、德意志地区的画家涌入意大利学习其艺术精华,人们终以自主的姿态走入荒野之中,与自然和上帝分庭抗礼。这反映了
A.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 B.意大利新风格与中世纪文化传统相结合
C.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D.浪漫主义绘画风格在欧洲北部逐渐流行
12.有学者认为“17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君权已经不具有原有神圣性,但议会对国事的运作却未必令人满意。议会可以在大事上防止国王随心所欲,但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却依然需要一个稳定的权力中心”。该学者意在强调英国
A.需要强化君主的行政权力 B.进行议会改革的必然性
C.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必要性 D.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13.卢梭指出,政府只是主权者(尽可能包括更多社会成员的、道德的集体的共同体)的执行人,并非主权者本身。政府中的行政官员只是受委托才能行使行政权,他们的职能并不是契约产生的结果,如果主权者对官员不满,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收回行政的权利。这反映卢梭主张
A.提出人民主权约束政府权利 B.利用分权制衡维护社会契约
C.运用法制理念构建平等社会 D.倡导思想自由反对专制政体
14.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到: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15.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
16.19世纪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最高发展,其中德国哲学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这一历史时期
A.文艺复兴大扩展 B.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C.马克思主义形成 D.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17.刘宗绪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中指出:“这次革命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而爆发的,而是由于第二帝国的腐朽和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发了工人阶级的义愤而引起的。”这次革命
A.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B.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标志法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下表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情况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235万
德国 10 1307万
比利时 1 1500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A.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表明世界已经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19.当20世纪的钟声响过之后,亚洲从睡梦中醒来,成为20世纪世界革命的领头羊,跑到了世界革命的最前列。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侵略的加剧 B.民族忧患意识的觉醒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20.与19世纪70到90年代相比,20世纪初亚洲觉醒呈现新的时代特点,“新”主要表现在
A.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 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
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 D.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
21.下图为某老师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板书。图中①②处应该是
A.①德国进攻波兰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B.①来克星顿枪声②萨拉托加大捷
C.①萨拉热窝事件②凡尔登战役
D.①攻占巴士底狱②滑铁卢战役
22.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举措
A.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C.推动了俄国工业化发展 D.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23.“甘地精选了二千五百名志愿者,早晨做完祈祷,发誓在遭到攻击时决不反抗,然后列队向一座盐场进军,突然一队警察向队伍冲来,抡起带有铁箍的警棍向群众猛击……而后面的人没有一个伸手招架的,保持原来的队形镇静自若地走上来,直到被打倒为止。”这反映了
A.开展武装暴力斗争 B.实行非暴力不合作
C.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D.推行民主改革运动
24.雅尔塔会议上,为了换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两国除答应把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交给苏联外,还出卖了中国的主权,如雅尔塔协议中规定要维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旅顺租借给苏联作为军港,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由中苏双方共同经营等。这意味着
A.世界已经形成足鼎立局面 B.雅尔塔体系解决了美苏矛盾
C.美英已经无力与苏联抗衡 D.雅尔塔体系带有强权色彩
25.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
A.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B.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C.动摇了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D.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26.二战后,美国人利普舒茨在《冷战幻想:电影、小说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对《一九八四》《丑陋的美国人》《第一滴血》《核艇风暴》等在内的30部经典电影与小说的分析以“解释美国冷战史”。他认为,冷战电影“是‘真实’世界的一面镜像”。这体现了当时
A.美国军事政治实力的衰落 B.美苏两国之间的对峙
C.新兴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 D.美国占据了中间地带
27.二战后,英国艾德里工党政府先后在煤炭、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部门推行国有化。与此同时,政府还实行福利政策,如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放补助金,为全体国民免费医疗等。这些做法表明英国
A.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B.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C.实现了“伟大社会”的承诺 D.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8.论及某次世界格局的转换,有学者认为:“胜利一方虽然处于有利地位,但未必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整个世界,失败一方虽然处境艰难,但依然保留着军事大国的威慨力量,同时在国际事务中有相当的发言权。”该学者评价的是
A.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维也纳体系 B.一次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
C.两极格局最终被打破以后的情形 D.二战结束以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29.“冷战”结束后,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 B.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
C.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复存在 D.使以美国为首的多极化格局形成
30、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趋势图》。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B.生产力的进步推动能源消费发生变化
C.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D.传统能源价格高导致消费大幅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科学的发展上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三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6分)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推动世界文化交流的特点,分析其积极影响。(10分)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8分)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