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太阳高度角2、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一、认识太阳高度12:00C1、绘图表示C地的地平面2、绘图表示C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请同学们思考下列要求的内容?C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长的分布规律北半球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太阳
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南半球北半球三、总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回归线之间(2)回归线上(3)回归线至极点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最大值为90° ,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最大值为90° ,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最大值小于90° ,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中的角度是怎样得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H)
=90°-纬度差
(纬度差:所求地纬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数之差。)
(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请思考:
在春分日时,求德江(28°N)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和夏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呢?
H春分日=90°—纬度差 =90°—(28°—0°) =62°
H冬至日=90°—(28°+23°26′)=38°34′H夏至日=90°—(28°—23°26′)=85°34′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
H=90°-|当纬+直纬|
(同一半球用“-”,不同半球用“+”)
请计算:当太阳直射在20°S时,求40°N的正午太阳高度?
H=90°-|40°N+ 20°S|=30°
课堂练习:
1、冬至日时,赤道、40°N、70°S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是多少度?
H赤道=90°-(23°26′-0°)=66°34′
H40°= 90°-(23°26′+40°)=26°34′
H70°=90°-( 70°- 23°26 ′)=43°26′
2、关于太阳高度角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高度角是太阳距离地球的高度
B、各地太阳高度角都为90°
C、各地太阳高度角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
D、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 )
C五、当堂检测2、北极点上太阳总在其正南方向,且物影总是指向正南方向;南极点相反。 3、6月22日这一天,正午物体影子始终朝正北的地区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除北极点外),不加南极点是因为南极点该天出现极夜现象。正午物体影子始终朝正南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加北极点)。 1、晨昏线上的h为0°;白昼h大于0°;黑夜h小于0° 4、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就是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课题一: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mou某学校操场,O处有一垂直与地面的旗杆,OP表示正午时旗杆的影子,其长度随季节发生变化。6月22日缩短为零,M处有一棵树,OM垂直OP,读图回答:
月 日OP最长,M处的树位于旗杆的— 方向,其纬度是 。 材料:下面是某校的两份时间表: 问题:该学校制定作息时间表有什么依据?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依据:作息时间的安排根据昼夜长短,就北半球国家而言,冬季昼短夜长,夏季昼长夜短,所以起床时间冬季晚些,夏季早些;晚休时间冬季早些,夏季晚些,并且夏季由于晚休时间比冬季少,夏季比冬季多了午休时间。1、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除赤道外的各地日出、日落时间发生迟早变化,导致昼夜长短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是极昼
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夏至日昼夜长短规律:
从南极圈向北,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此日昼最长
南半球此日昼最短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南极圈内是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冬至日昼夜长短规律: 从南极圈向北,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此日昼最短
南半球此日昼最长全球各地的昼夜均等长,各为12个小时。 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此日晨昏线与各纬线圈构成相互垂直的图形关系2)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昼<夜,昼渐短昼最短,夜最长昼<夜,昼渐长昼=夜昼>夜,昼渐长昼最长,夜最短昼>夜,昼渐短昼>夜,昼渐短昼=夜昼<夜,昼渐短昼最短,夜最长昼<夜,昼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