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3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对应的课标内容:6.3.3.1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传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本单元的前面两课,已经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这节课则安排了“不同温度的水相互接触后温度如何变化”的探究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来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形成粗浅的关于热传递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拉开帷幕。
二、学生分析
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探究了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是热量在传递,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用热水加热冷牛奶”的现象比较熟悉,但并没有用温度计来测量过热水和冷牛奶的温度,也没有去思考、总结其中热量传递的规律和特点。在探究能力方面,五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技能、合作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他们会比较认真地去测量和观察冷水、热水的温度变化。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于平衡。
科学探究:
1.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折线图。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分析、 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科学态度:
1.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来运用热传递的方法,以及运用感温材料来感知温度的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于平衡。
教学难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折线图,运用分析、 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热量传递的规律及特点。
五、材料准备
小组材料:烧杯、试管、水温计、计时器、热水、凉水、记录单
教师材料:课件、记录单、PPT、板贴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拿到办公室喝,太凉了,有什么简单的方法? 2.师: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有什么变化? 3.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通过创设生活中简单的情境,直接导入课堂,并请学生说一说,暴露了学生热传递方面的前概念。
实验活动, 寻求证据 师:真的像大家说得那样吗,今天的课上我们要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 播放实验操作的微课视频,出示注意事项、记录单。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通过播放微课视频、出示注意事项,直截了当地让学生明白实验过程,为后面的实验操作、研讨交流留出更多的时间。
研讨交流, 探索新知 展示各组的记录单、折线图。 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 3.引导学生交流: ①凉水和热水有什么变化? ②这种变化是什么引起的? ③请推测随着时间推移,水温计读数还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请学生上台画一画) ④还有什么发现? ⑤如果烧杯中的热水与试管中的凉水对换,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折线图,运用分析、 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更多关于热量传递时的规律和特点。
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1.师:生活中有热传递的例子吗?请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2.出示感温杯、感温材料等。 3.完成课堂练习。 将科学与生活相联系,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热量传递的例子,并出示感温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来运用感温材料感知温度的变化。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