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课标角度
《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是物质科学领域的关于能量的内容,主要对标第6条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具体内容是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它以不同方式传递。这一领域的内容的上位概念是:物质与变化,物质与能量、结构和功能。
二、单元角度
本课是五下第四单元的第5课。基于热模块学习的进阶性,与本课内容相关性较大的是前一课的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在这个基础上本课继续学习热传递中的另一种方式:热对流。为单元后续制作保温杯打基础。因此从单元角度来说,本课是属于单元的核心内容,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从学段角度来看,三年级的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建构的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本课水的热胀冷缩性质的建构形成类比和迁移的基础。
三、教材内容
本课在聚焦环节,结合生活中的烧水镜头,提出热是怎么传递的?
探索和研讨板块:一是加热试管里的水,二是加热烧杯里的水。让孩子经历猜测-观察-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拓展环节是取暖器是如何使整个房间全部变热的?
【学情分析】
1.前概念:从孩子的前测来看,对于热在水中传递的两种方式:热对流和热传导。孩子们的认识是不足的。课堂上展示对孩子的前概念调查结果做了展示:受生活经验和前面热传导学习的影响,主流观点是不传递、直线传递,这些错误概念和迷思概念需要在本课的学习实践中得到修正。对于加热时水的流动,热水上升是有生活经验的,冷水下降是缺乏关注的。
2.探究能力:对于变化的过程性观察和描述能力较弱,需要老师搭建学习支架。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课的目标是:以观察描述的现象为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建构热在水中的主要传递是热对流,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真实记录、证据意识,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描述和推理验证中建构热对流。
难点:细致观察和有据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
1.小组材料:铁架台2个、试管夹2支、试管2支,感温粉末、水、护目镜(每人一个)、酒精灯、抹布、废液缸、火柴、学习单(作业单和评价单)、文件夹、红白粉笔、展示卡。
2.教师演示:冷热水、四个玻璃杯、硬膜塑料片、红蓝色素。
3.前概念汇总展示卡、粉色颗粒变白的过程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基于学习前概念,创设认知冲突
1.观看小金鱼魔术。
2.聚焦问题:在水面上加热,热能不能从水面上传到水底?在水底加热,热能不能从水底传到水面?
3.揭示课题。
4.分类展示孩子的前概念调查结果。
二、探索:基于最近发展区,分层建构概念
(一)实验指导(5分钟)
1.讨论怎么设计实验来观察热的传到过程?
2.认识感温油墨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热传递的过程。
3.在感温粉末从粉色的白色的变化过程中,讨论我们要观察什么:
(1)粉色变白的顺序。
(2)水流动的路线。
4.讨论观察哪些细节,细节就是我们要收集的证据。
5.学习用用符号法来记录现象:o表示起点,白箭头,粉箭头。
6.观看微课:实验步骤指导。
7.安全提示,注意玻璃仪器和用火安全。
(二)学生实验。(8分钟)
1.操作区:观察加热试管里的感温粉末水实验,可重复一次。
2.讨论区:讨论统一观点后,各小组在展示区板贴展示卡。
(三)实验交流(6分钟)
1.我们看到的整个试管的粉色变白的顺序一样吗?
(1)看着试管方位图说。
(2)看快速播放变白的过程,形成共同的观点。
(3)看粉末变白过程图,排一排总结规律:先上再下,先快后慢。
2.我们看到的水的流动路线一样吗?
(1)各小组的共同点是什么
(2)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3)看视频,明确方向,统一争议点: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3.根据粉色变白的顺序和水的流动路线,推测一下热是怎么从加热点传递到水的各个部分的?
4.小结:热可以借助水的流动来传递热量。
(四)更多的加热水的现象
1.如果把试管换成烧杯,水又会怎么流动呢? 为什么这样猜?
2.观看视频现象,验证猜测。
3.如果换成烧瓶呢?
三、解释:基于学科大概念,提炼解释建模
1.回顾三个实验现象,为什么水流路线都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2.回忆“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推测水的特点?
3. 小魔术:看得见的热对流,演示并揭秘:热水比冷水轻。
4.出示热对流概念,板画热对流模型。
5.猜测在水面上加热,热是怎么传递的?并观看实验视频验证猜测。
6.总结:热在水中的传递和金属中不一样,它包括热传导和热对流两种方式。传导慢,对流快。
四、迁移:基于生活新情境,迁移运用概念
1.防止热对流,减慢传热速度:揭秘金鱼魔术。
2.利用热对流,加快传热速度:
(1)揭秘电水壶的加热装置的设计。
(2)运用热对流加快传热,有什么好处?
3.素养作业: 怎样安装取暖器和空气制冷,加快升温和降温速度
五、评价:基于评价前置化,全程管理学习
课前阅读评价量表
作业结束后自评评价量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