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26 16: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选择题
●郑和下西洋 七下P93—95 识记理解
1.(2012·浙江金华丽水)右图中⑤海域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其中的郑和群礁见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一壮举 (  )
A.加强了七大洲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B.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C.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D.开通了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通道
【答案】B
2.(2012·甘肃兰州)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  )
A.英勇抗金,忠君爱国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答案】C
3.(2012·辽宁沈阳)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D
4.(2012·山东德州)下图是古代某船队远洋航行的路线图,下面对此次远航活动的评论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②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③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④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D
5.(2012·江苏南京)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相比,不同点是 (  )
A.得到统治者支持 B.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到达非洲东海岸
【答案】C
6.(2012·江苏盐城)郑和与哥伦布是15世纪以来东西方著名的航海家。他们的远航活动 (  )
A.都以加强友好交往为目的 B.都途经非洲好望角
C.都有强盛的国家作后盾 D.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答案】C
7.(2012·浙江杭州)孙中山先生曾说“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下列说法能印证孙中山先生观点的有 (  )
①郑和下西洋,大大发展了明朝的海外贸易
②强大的海军力量帮助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③鸦片战争中,由于中国海防力量薄弱,英军沿海北上,迅速迫使清政府屈服
④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戚继光抗倭 七下P96 识记
8.(2012·贵州六盘水)“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对古代一位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下列图片中的哪一位 (  )
A. B. C. D.
【答案】B
9.(2012·山东潍坊) 明朝中期,倭寇疯狂进犯浙东沿海。率军九战九捷,荡平当地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
A.文天祥 B.郑和
C.戚继光 D. 郑成功
【答案】C
10.(2012·广西贵港)下列关于明朝表述正确的是(  )D
A.1368年朱元璋在北京称帝,建立明朝 B.明朝建立后在中央撤行省,废丞相
C.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美洲 D.16世纪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将领组织抗倭
二、材料解析题
1.(2012·湖南怀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蜿蜒的陆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纽带:遥远而神秘的东西方国度,留下了中国使者的足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丝绸之路的开通主要归功于西汉哪一历史人物的艰辛努力?
(2)唐朝时期,中印、中日文化交流中最能反映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和博大精深特点的两件史实是什么?
(3)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4)从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答案】(1)张骞;
(2)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3)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有理即可)
2.(2012·湖南岳阳)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中外友好交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开辟的、连接亚欧大陆的陆上通道是什么?请你列举两例当时通过这通道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或手工业品。
(2)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盛况空前。日本先后13次派往唐朝访问、学习的使团名称是什么?中日友好交往对日本历史上哪次重大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3)明朝时,明成祖派谁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对南洋(东南亚一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丝绸之路;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任选其中两种)
(2)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
(3)郑和;郑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3.(2012·湖南岳阳)2012年中菲黄岩岛事件,引发了国人对海防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材料二 清政府收复台湾后,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关闭了其它对外贸易港口,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海国图志》是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考订、扩编而成的。《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被奉为“海防宝鉴”。
——岳麓书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清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在当时起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海国图志》的编著者是谁?他在该书中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案】(1)表达了他“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个人功名”的意愿。驱逐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2)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了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取到了自卫作用。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或: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用以抵御外国的侵略。
4.(2012·重庆)2011年岁末,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隆重推出,收视率节节攀升,今年又在全国多家电视台重播。一道独特而醒目的海洋文化景观,激起国人对相关历史的追溯。请回答:
(1)1405年,郑和率60(或大小200)余艘船只,载着2万多人和大量物资下西洋。这向人们昭示了什么?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了哪些地方?
(2)“使人类活动的舞台逐渐由大陆扩大到海洋,相对隔绝的欧、亚、非、美洲开始联结成一个整体。”这是对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的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哪个国家首先开启了蒸汽轮船航行的历史?
(3)清政府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海上活动带来了哪些危害?
【答案】(1)昭示:航海规模大,是航海壮举,明朝国力强盛等。(任答1点给1分,但总分不超过1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的答案均可同等给分。)地方: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1分)
(2)事件:新航路的开辟;(1分)国家:美国。(1分)
(3)与世隔绝,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每点1分,共2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得2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
5.(2012·山东菏泽)自2012年4月中菲黄岩岛对峙以来,南海主权争端加剧,“海权”、“海洋”、“海军”等涉海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高之国博士认为: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中国的兴衰荣辱与海洋密切相关:唐朝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兴盛、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1)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证明材料的观点
材料二 2009年《环球》杂志有文章称: (事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中国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权问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敌坚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由此开始关注海权。一时间,中国海是力量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外界因素也成为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热度不断升温。
(2)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指的什么事
件?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两个主
要原因。
材料三 2009年《国际先驱导报》有文章指出:海权观影响海洋战略,西方扩张性的海洋文化注定了对外侵略殖民的海洋政策,中国农耕文明相对内敛带有更多和平的色彩。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 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4)据材料三,概要指出中西方海权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据此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1)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鸦片战争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等
(2)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到达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3)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外界因素也成为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
(4)差异:中方: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西方:控制海洋的权力。转变海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