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个性化阅读
小说复习之六:
【考纲解读】
“探究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包括如下四个考点:
1、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3、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4、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
考点解读
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
戴着脚镣跳舞
规律探究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
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
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
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2、立足文本,带入自我。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作少量的、适当的个人解读。这是从文中得了的个人理解,所以个人理解也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2010浙江)
注意: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值得注意的是解答本题时切勿抛下文章的内容,而任意地阐述自己有关成长的看法。而应该是从文章内容中,去感悟和认识成长这一话题。
答案示例:1、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2、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3、顺藤摸瓜,由内到外。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形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形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形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形象的藤摸作品所蕴含的心理的瓜。
例: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2018江苏卷)
20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18江苏卷《小哥儿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俩》
注意:本题考查的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兼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题时既要读懂原文,把握原文大意,又要思考深刻,并组织好语言表达。
4、深入慎出,展示学识
开放度最大的探究题是”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性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不仅要考生准确理解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题目。
解答这类试题,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
探源:
一个原则:尊重作品 尊重作者
一个统一:作品与读者的统一
8
考试情境下,命题人会较多地立足于文本的一种普遍的阅读结果,一种可通过顺着文本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情思逻辑来把握的阅读结果,也即,命题人的设题会无限靠近作者意识下的文本价值。
作者价值、文本价值、读者价值……
9
考试情境下,命题人会较多地立足于文本的一种普遍的阅读结果,一种可通过顺着文本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情思逻辑来把握的阅读结果,也即,命题人的设题会无限靠近作者意识下的文本价值。
作者价值、文本价值、读者价值……
10
怎么探究?核心策略之
一、基于作品文体基本特征的探究
小说特征的把握:
1、人物形象
2、情节结构
3、环境因素
4、主题生成
(5、读者感受)
一、基于作品文体特征的解读
12
请大家阅读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小小说 ,探究:“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暗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 ”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 ”把女人抱了起来。
文本初探
文本解读:
1、人物:他 女人
2、主要情节:抱了起来(“相认”)
3、环境:战争结束 路灯昏暗的街头
4、主题:探究对象
5、读者感受:探究对象
题目名为《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究竟德军剩下来了些什么东西?是劫后的城市?是可怜的女人?还是。。。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悲剧故事,当士兵和恋人相认的瞬间,士兵忘记了恋人的妓女身份,而约安也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真爱是他们拥抱在一起、忘记一切的催动器,真爱是永恒不变的。
德军剩下的东西,是废墟,是精神上的伤害,还有人类对生活更大的憧憬和更多伟大的爱----战争可以毁灭无数牢固的建筑、无数执着的生命,但却不能毁灭人类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爱的渴望。也许,希望之光只有那么一点点,人类也会从黑暗中寻觅到它,只要它存在!
分析生成:
14
答题步骤
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
2、陈述理由;
3、结合文本作合理分析;
4、总结自己的观点;
注意:语句通顺,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说明:在具体操作中,有时第2点与第3
点可以合并。
5.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示例】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分不开的。
典型题例:2011年浙江卷《第九车厢》(讲义P8)
16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
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
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典型题例:2012年新课标《马裤先生》
17
4.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5分)
【答案示例】(1)作者赞扬了贝尔蒂高尚的品格,但并未将其简单化;贬斥了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但并未将其脸谱化,也暗示了霍夫曼人格的复杂性。(2)①贝尔蒂的风度显示为对战俘人格的尊重与维护,他的尊严则体现为对侵略者的蔑视和对人格的捍卫。②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包藏着的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所谓的尊严其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
典型题例:2013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
18
5.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7分)
答案示例:(1)贝尔蒂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他善待俘虏既是对国际公约的遵守,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2)贝尔蒂应该救迈尔。在贝尔蒂看来,让迈尔替自己去死有辱自己的人格,因此他用生命捍卫了人格的尊严。
典型题例:2013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
19
16.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示例】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典型题例: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
20
研究高考,本质上是在研究“人”——命题人、答题人、改题人。其实,他们有着共同的交集,即对作品的尊重。可以说,备考中,作品是硬道理,通过文体特征探究作品则是“相对的捷径”。
小 结:
21
策略之殇!如何突破探究瓶颈,实现探究能力二次提升?
二、做一个有人文情怀(精神)的答题人
备考中应有的的人文思考
道德底线、平等博爱、公平正义
乡土情结、家庭观念、孝悌思想
珍惜人生、幸福理想、现实困顿
敬畏自然、热爱生命、拥抱生活
23
德国著名学者卡西尔《人论》如此解说作为“人”,对“人”本身思考的价值:
“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
小 结:
24
其一,重视作品
其二,提升境界
探究品质实现的途径:
25
26
答题时要注意:
1、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
2、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
3、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
4、生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
5、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
6、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
归纳总结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2、深入慎出,展示学识;
3、学会选择,创意解读;
4、由点切入,放大内涵;
5、规范答题,用语简明。
小说复习暂告一段落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