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课件)(4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跳水(课件)(44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1 10:3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17 跳 水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放肆 桅杆 撕 吓唬
龇牙咧嘴 瞄准
放肆 桅杆 撕 唬
龇牙咧嘴 瞄准
读一读

wéi



liě
字词识记
miáo







写一写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 ):①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
无可奈何。②形容急切地盼望。
风平浪静
眼巴巴
( ):使害怕;恐吓。
( ):①形容凶狠的样子。②形容疼痛难忍的
样子。
吓唬
龇牙咧嘴
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起因
经过
结果
水手拿猴子取乐(1)
猴子逗孩子,孩子走上横木(2~4)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5~6)
第2课时
课文品读
帆船的甲板上
水手们和猴子
大家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
第1自然段
地点:
人物:
起因:
思考: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对情节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正是因为海上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第2自然段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动作







写猴子的放肆行为有什么作用?
写猴子的放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孩子爬上桅杆想从猴子手里拿到自己的帽子做铺垫。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
着……
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
开心
哭笑不得
生气
文中多处写到水手们的“笑”,有什么作用?
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
◎促使猴子更加放肆
◎导致孩子不管不顾以身犯险
◎推动情节发展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在猴子和水手的双重影响下,孩子自尊受挫,爬上桅杆。
孩子危险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时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猴子愈加放肆
孩子陷入危境犹不自知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直接描写孩子的危险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孩子已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水手们从一开始的“取乐”,自此有何转变?
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意识到危险,却已无可挽回。
危机更深一层:孩子随时会因恐惧发生意外。
举枪瞄准孩子,逼迫他跳到海里去。
船长机智
看似残酷,但联系当时孩子的状况和所处的环境,不难发现,这一决定的背后,蕴含着一位船长极其丰富的航海经验,沉着处事的惊人智慧和当机立断的非凡勇气。
学习第5自然段,思考:千钧一发之际,谁出现了?他是怎么做的?
船长的办法好在哪?
孩子心惊胆战地站在横木下,横
木下是硬邦邦的甲板
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
上,自己手里有枪
毫无生还可能
尚有一线生机
拓展延伸
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
放救生垫
让不恐高的船员爬上去救
叫孩子慢慢沿原路返回……
学习第6自然段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炮弹
孩子
比作
横木离水面远
孩子落水的速度快、力量猛
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四十秒钟非常短,但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
子,因为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的安危。
为什么?
孩子成功获救
船长机智勇敢、沉着果断、挚爱孩子、具有丰富的航行经验和超越常人的人格魅力。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整体阅读课文,思考:故事以“跳水”为题,而这一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关键人物——船长,都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才出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将关键人物安排在最关键的时刻,即孩子命悬一线,水手们都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出场,更有利于加深读者对船长的认识和对事件意义的理解。
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深陷险境
足够的铺垫和渲染
船长少量的动作,极简的话语
关键时刻凸显人物形象
小练笔
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把握人物的身份上,写出符合其特点的语言、神情、动作等。
追赶
板书设计
水手
取乐
猴子
戏弄
孩子




沉着果断
船长
逼迫
哭笑不得
脸都红了
气极了
跳水
课文主题
本文讲的是一个孩子意外爬上轮船横木的桅杆,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孩子的爸爸——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的故事。故事中蕴含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沉着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拓展发散
◇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
沉重的工作。
◇ 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
也就谈不上有伟大。
◇ 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
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课堂练习
一、比一比,再组词。
航( )
抗( )
撕( )
嘶( )
鸥( )
鸣( )
瞄( )
描( )
航行
抵抗
撕扯
嘶哑
海鸥
鸣叫
瞄准
描述
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即使……也……
因为……所以……
1.( )水手们的纵容,( )猴子
更加放肆。
2.( )孩子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 )难以回转身来。
因为
所以
即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
上的猴子。(缩写句子)
孩子望着猴子。
2.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仿写比
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飘向远方。
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课后习题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 )
猴子逗孩子,孩子走上横木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讲故事指导:讲述故事时要有条理,要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讲。讲故事时,还要注意故事的主体——人,要把握住人物的言行,还可以配以适当的身体语言,把故事讲得生动、吸引人。
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这些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开始,一只猴子惹得水手们“哈哈大笑”,这使猴子放肆起来,才有了下文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摘下来戴上并爬上桅杆
的行为。水手们见此情形“又大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猴子更加放肆,故意逗孩子生气,“水手们笑得更欢了”。水手们的“笑”使孩子恼羞成怒,失去理智,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并摇摇晃晃地走上了横木。可以说,是水手们的“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孩子一步步身陷险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孩子走上横木,处境十分危险。如果他一失足,摔到甲板上,一定会没命的。船长拿枪命令孩子跳到海中,这样相对安全一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全孩子的性命。
课外练习
1.跟同学讲一讲船长救儿子的故事,感受
船长的人格魅力。
2.课外阅读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