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设计紧紧围绕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充分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2.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因此,本设计在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模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亮亮想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买些礼物,可是面对商店里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亮亮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礼物。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亮亮去商店看一看吧!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获取的数学信息。
(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要解决的问题是“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引导学生思考:要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
生:要求出“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要知道一个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地球仪8元。
2.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预设
生1:一个地球仪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列式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3.初步感受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先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
生:56元表示买地球仪用的总钱数,8元表示一个地球仪的价钱,7个表示可以买地球仪的个数。这个算式表示用56元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可以买7个。
(2)教师小结。
总钱数我们可以称之为总价,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称之为单价,购买了7个地球仪我们称之为数量,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数量关系: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检验结果。
(1)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检验的过程。
(2)全班交流检验的过程:一个地球仪8元,7个地球仪一共是7×8=56(元),所以计算的结果是对的。
(3)师强调:我们可以用乘法来检验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5.迁移类推,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2)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预设
生:求“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列式是24÷6,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4元。
6.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1)同桌合作完成,一人提问,另一人列出算式并解答。
(2)全班展示交流,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让学生在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然后让学生经历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并用乘法口诀解题的过程,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巩固练习
1.组织学生观察教材43页2题中的情境图,并收集图中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43页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检验:7×8=56(元)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24÷6=4(元)
口答:一辆小汽车4元。
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