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26 18: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
非常感谢能为我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指教。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处理、学生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与评价五方面来说明。先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文,是在第10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一课的基础上展现的,涉及的内容,广义上属"文化"范畴,但又不同于教材中传统的讲科技、文艺、思想的文化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在本版教材中写进这些内容,是一种新探索。
(二) 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物质生活作为人的社会基础性的需求,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稍多一些;但是对于精神生活的内容,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缺的。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节庆几方面了解宋代社会风貌;
通过了解 宋朝 的社会生活史,提高学生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堂小组活动与展示,了解宋代市井生活和风俗习惯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小组 , 课堂内外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②通过比较宋代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区别,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四) 教学重点
宋代服饰和瓦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 五)教学难点
本课知识点过多,如何有机整合、便于学生掌握
分析了教材,现在分析一下学情
二、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上来说,7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更喜欢形象、直观的知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学生们不满足于“带着脚镣的舞蹈”,他们更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法与学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途径。教法即学法,我的教法学法是引导——活动法,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优势,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引导: 演示课件图片
活动: 阅读分析较为简单的原始文献、观摩美术作品或手工业品, 探讨宋代社会风貌。
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是:课题引入——课堂交互活动——课后延伸
本节课中,课堂交互活动是整节课的中心部分,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轻松愉快的合作交流活动,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具体设计如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演示衡水饶阳内画坊王占康的作品——八角花瓶《清明上河图》,然后不失时机的解释,这件手工艺品 极具收藏价值,远销英、美、日、韩及东南亚各国 。它之所以 被国内外人士珍藏 ,主要是因为它画的是《清明上河图》,一提《清明上河图》,学生非常熟悉,在六年级课文——《清明上河图》中学过,知道这是一幅有名的展现宋朝社会风貌的风俗画。
设计意图:用家乡的手工业品导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更加热爱家乡。再一个就是用所画的内容 《清明上河图》做引子,为进一步了解宋朝社会风貌打基础。
下面就展示一下宋代的社会风貌图片
(二) 设置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1:展示图片,合作探讨
优雅的音乐响起,在音乐声中,宋代社会风貌图片,自然的将学生带入宋代生活情境之中。
首先是宋代“服饰”资料的展示,可以看到,宋代的服饰出现的变化,就是受少数民族影响。另一个宋代官员服饰的变化,从崇尚简朴到多镶金饰银;再一个,由于士大夫所提倡的缠足, 通过服饰图片的展示,师生共同归纳出“宋代服饰的3个特点”
1、 宋代官员服饰的特点是崇尚简朴——盛行奢侈
2、民族融合的特点——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3、陋俗观念形成——畸形审美:缠足
设计意图: 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理、加工和运用,是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一定会认真的看和总结。这一过程,培养图文转化能力, 又 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了民族文化与学生的亲和力
下面接着看,第二组图片,一组宋代 饮食 图片
通过图片的展示,呈现宋朝饮食特点,北方:面食、羊肉
南方:米饭、鱼肉 也就是北面南米,北肉南鱼。还有一习俗,斗茶、献茶。 东坡肉打北宋才有,这些内容向学生说清楚。
第三组是住房图片,看到的是住房档次不同, 统治阶级的比较豪华、奢侈。平民的比较简陋。
第四组是交通工具的图片,让同学们,分析宋代马少的原因,
看最后一组图片,介绍瓦子及节庆活动图片,通过这组图片,明白瓦子的概念,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分析瓦子出现的原因:由于城市阶层的扩大,市民生活的需求。说清除夕的“守岁”习俗,就始于宋朝。
展示图片,分析特点。学生就好比是一个宋朝人,在进行了一次游玩。看到了宋朝人 衣食住行的变化 , 瓦子和节日 的特点。总结宋朝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 这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理、加工和运用,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一定会认真的边看边思考。 通过轻松愉快的读图分析图,既 突破重难点又 培养了 图文转化能力, 又 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了民族文化与学生的亲和力。
好奇、好动,喜欢参与是孩子的天性,通过设计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尽情施展自我能力的舞台,使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竞争中学习。下面进入下一个环节,小组交流,探讨。
活动2:小组交流
学生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或文字或图片。要求是图片的,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配上合适的文字解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还是走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一起去享受学生们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