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达标检测】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一) 课件+Word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达标检测】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一) 课件+Word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1 07:19:12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期 末 专 题 复 习
【 知 识 梳 理 +达 标 检 测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
(一)《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舍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引凄异(《三峡》)
寻 ①寻病终
②寻向所志/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舍掉,读“shě”
房舍,读“shè”

连接
随即,不久
寻找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志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乃不知有汉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做记号
标志,标记
于是,就
竟然,居然
作为
对,向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芳草鲜美
(3)豁然开朗
(4)屋舍俨然
(5)阡陌交通
古今异义
(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古义:开阔敞亮。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7)妻子邑人
(8)来此绝境
(9)遂与外人间隔
(10)无论魏晋
古今异义
(古义:说。今义:云彩,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2)不足为外人道也
(13)得其船,便扶向路
(14)寻向所志
(15)未果
古今异义
[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古义:沿着、顺着。今义:搀扶,扶着,扶持。)
(古义:先前的。今义:方向。)
(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1)渔人甚异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便扶向路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悉如外人
(6)具答之具:
(7)便要还家
重点词语
异:对……感到惊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前:向前(方位名词做状语) 穷:尽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延:邀请
悉:全
详细
要:同“邀”,邀请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8)咸来问讯
(9)皆叹惋
(10)诣太守
(11)欣然规往
(12)后遂无问津者
(13)才通人
(14)阡陌交通
【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重点词语
咸:全,都
叹惋:感叹惋惜
诣:拜访
规:打算
津:渡口
才:仅仅,只
阡陌:田间小路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4.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句子翻译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句子翻译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问题探究
(1)(吉林中考)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园美景有何作用?
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桃源美好做铺垫。(答出两点即可)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2)(苏州中考)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
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3)(课后习题)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一条清激的小溪,溪水两边有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林里绿草如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飘若红雨,纷繁美丽,真是人间奇景。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往前走,那平坦开阔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感受:看到这样优美的景象,我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宁静温暖,流连忘返。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4)(吉林中考)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答出两点即可)
(5)(海南中考)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第2、3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副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6)(武威中考)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①怕外界打扰他们安定宁静的生活;②同时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③为渔人出而复寻,但“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7)(课后习题)“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渔人“具言”的应该是:桃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安定、富足、和谐,而外面的世界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8)(课后习题)“诣太守,说如此”一句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包括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9)文章结尾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刘子骥有何作用?
①将这样的真人写进去,奇幻的故事中又介入了真实的成分,文章便又多了一道曲折变化;②兼之他不是太守这样的世俗人物,而是一位“好游山泽”的名士,这便又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渲染与补充。③但即便是如刘子骥一般的“高尚士”,也只能是“未果”,桃花源永远隐没在奇山秀水之中,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与无尽的神往。
(10)阅读全文,分条概括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①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②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③综奇。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桃花源记》
(11)(吉林中考)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答出三点即可)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回清倒影(《三峡》)
环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名词,清波
名词,玉环
动词,环绕,围绕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而 乃记之而去
潭西南而望
隶而从者
为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以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出 卷石底以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连词,而
连词,因为
介词,把
露出
指在国外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同游者/似与游者相乐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游动
游玩
介词,自,由
动词,跟从,跟随
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
堪,值得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下见小潭
(3)潭西南而望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皆若空游无所依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西)
(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6)斗折蛇行
(7)凄神寒骨
(8)心乐之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影布石上
(3)不可久居
(4)乃记之而去
(5)崔氏二小生
古今异义
[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古义:映。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古义:停留。今义:住;住的地方住所]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1)隔篁竹
(2)水尤清冽
(3)卷石底以出
(4)为坻
(5)为嵁
(6)青树翠蔓
(7)参差披拂
(8)潭中鱼可百许头
重点词语
篁竹:竹林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卷:翻卷
坻:水中高地
嵁:不平的岩石
翠蔓:翠绿的藤蔓
披拂:随风飘摇
许:表示约数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9)日光下澈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11)俶尔远逝
(12)佁然不动
(13)往来翕忽
(14)明灭可见
(15)其岸势犬牙差互
(16)悄怆幽邃
重点词语
澈:穿透
若:好像 依:依傍
俶尔:忽然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明:明亮 见:显现,出现
差互:交错不齐
悄怆:凄凉 邃:深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17)近岸
(18)四面竹树环合
(19)不可久居
(20)乃记之而去
(2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22)蒙络摇缀
【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重点词语
近:靠近
环:环绕、围绕
居:停留
去:离开
从:跟随 小生:年轻人
蒙:蒙盖 络:缠绕 摇:摇曳 缀:牵连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句子翻译
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句子翻译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捷,好像在和游人一同欢乐。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1)(新疆中考)文章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
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答出两点即可)
((2)请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的特点所起的作用。
①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突出了内心之乐。②同时,也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从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3)(教参设问)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找出来,试着进行评价。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按照“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的游览顺序来写,通过“闻”“伐”“取”“见”等精准的动词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评价: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小石潭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做铺垫。
(4)(教参设问)赏析第二段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妙处。
①写鱼的大约数目,游鱼的形神姿态。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鱼在水中游动比作在空中游动,形象生动地写出水的清澈。③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却处处写水。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5)(河南中考)作者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①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
(6)(重庆中考B)第4段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7)(教参设问)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变式设问:全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景物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9)(课后习题)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请理清游记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10)(课后习题)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①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的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②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③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问题探究
一、考点梳理 《小石潭记》
(11)(教参设问)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
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示例二: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部环境的凄凉,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二、达标检测
(一)【潢川期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达标检测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②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③不吝情去留。环堵④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晏如⑥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⑦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⑧。”其言兹若人之俦⑨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⑩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深究。②造:往,到。③吝情:舍不得。④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⑤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⑥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⑦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⑧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⑨俦:辈,同类。⑩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朴。
二、达标检测
【参考译文】
【乙】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二、达标检测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寻病终
C.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匹夫不可夺志也
D.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 项不同,舍:舍弃,丢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房屋;B项不同,寻:寻找/不久;C项不同,志:做标记/志气;D项相同,之:的/的。故选D。
二、达标检测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语段【甲】中“处处志之”的渔人为何最终“不复得路” 试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2.设置悬念,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引人人胜。(意思对即可)
4.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图景是怎样的。
【答案】①自然环境优美;②人民生活安乐,丰衣足食;③人们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其乐融融;④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
二、达标检测
二、【2021重庆中考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二、达标检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C
二、达标检测
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4分)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链接材料译文: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答案】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政策。
二、达标检测
(三)【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达标检测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 ⑥欹:斜靠。
【参考译文】
【乙】从庙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铺的小路。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条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的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游人们坐着斜靠岩石向下看,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离开。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二、达标检测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1)悄怆幽邃 邃:
(2)而犹不忍去 去: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离开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二、达标检测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
【答案】游 人/坐欹岩/下望
【解析】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或句子结构划分朗读节奏。本句意思是:游人们坐着斜靠岩石向下看。根据句子结构和句意划分,主语谓语划开。正确的划分为:游人/坐欹岩/下望
二、达标检测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2分)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解析】甲文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水,侧面写出了水清。乙文的“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可提炼“伟”;“所目既奇”,可提炼“奇”。甲文:写于柳宗元被贬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寄情于山水,采用的写法是借景抒情。在行文中,由“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这些短语可知,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写下来。)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在行文中,由“从山门右折”“疾趋,度石罅,瀑见”“坐欹岩下望”“暮归”这些短语可知,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达标检测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各1分,意对即可)
【解析】甲文:本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本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达标检测
(四)【2021宁夏回族自治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自坪头潭①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②,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③,为鸣玉涧④。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选自《徐霞客游记·初七日》)
注:①坪头潭:潭名。②夹:狭窄。③注:注入。④鸣玉涧:山涧名。
【参考译文】(二)从坪头潭开始,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行走三十多里路,渡过溪水进入(五台)山。又(前行)四五里,山口渐渐狭窄,有(一处)房屋叫桃花坞。顺着深潭(边)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绿,飞溅的山泉水从上注入(潭中),是鸣玉涧。鸣玉涧(山涧)的水随着山势(山形)转弯,人沿着山涧(的水边)行走。
二、达标检测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下澈 _________________
(3)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__
(4)循深潭而行 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句子。(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清凉
穿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顺着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鸣玉涧(山涧)的水随着山势(山形)转弯,人沿着山涧(的水边)行走。
二、达标检测
3. 请用“/”符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隔 篁 竹 闻 水 声 如 鸣 珮 环 心 乐 之。
4. 语段(一)(二)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2分)
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 隔 篁 竹 / 闻 水 声 / 如 鸣 珮 环 / 心 乐 之。
①移步换景(游踪):语段(一)中“西行”“下见”“潭中”“潭西南”等和语段(二)中“自坪头潭”“入山”“又四五里”“循深潭”等都表地点的转换。
②视觉角度:语段(一)中清澈的潭水、形状各异的石头、“青树翠蔓”、游鱼、溪水和溪岸等景物的形状和颜色;语段(二)中“山口渐夹”“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写出了地形、水的颜色和水的动态美。
③动静结合(特写镜头):语段(一)中潭水清澈、游鱼活泼;语段(二)中“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
【写法,1分;举例[语段(一)(二)各举出一例即可]分析,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共2分】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达标检测】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一)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一、考点梳理
(一)桃花源记 
1.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舍 ①便舍船,从口入 舍掉,读“shě”
②屋舍俨然 房舍,读“shè”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②属引凄异(《三峡》) 连接
寻 ①寻病终 随即,不久
②寻向所志/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寻找
志 ①处处志之 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 标志,标记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 竟然,居然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向
2.古今异义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2)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3)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敞亮。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4)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5)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古义:说。今义:云彩,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
(7)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8)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9)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10)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12)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13)得其船,便扶向路(古义:沿着、顺着。今义:搀扶,扶着,扶持。)
(14)寻向所志(古义:先前的。今义:方向。)
(15)未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3.重点字词
(1)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惊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向前(方位名词做状语) 穷:尽
(3)便扶向路 ( https: / / baike. / doc / 7009746-7232628.html" \t "_blank )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5)悉如外人 悉:全 (6)具答之 具:详细
(7)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8)咸来问讯 咸:全,都
(9)皆叹惋 叹惋:感叹惋惜 (10)诣太守 诣:拜访
(11)欣然规往 规:打算 (12)后遂无问津者 ( https: / / baike. / doc / 4685580-4899467.html" \t "_blank ) 津:渡口
(13)才通人 才:仅仅,只 (14)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4.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4)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
5.问题探究
(1)(吉林中考)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园美景有何作用?
【答案】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桃源美好做铺垫。(答出两点即可)
(2)(苏州中考)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课后习题)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答案】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一条清激的小溪,溪水两边有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林里绿草如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飘若红雨,纷繁美丽,真是人间奇景。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往前走,那平坦开阔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感受:看到这样优美的景象,我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宁静温暖,流连忘返。
(4)(吉林中考)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答案】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答出两点即可)
(5)(海南中考)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第2、3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答案】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副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6)(武威中考)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答案】①怕外界打扰他们安定宁静的生活;②同时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③为渔人出而复寻,但“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7)(课后习题)“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案】渔人“具言”的应该是:桃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安定、富足、和谐,而外面的世界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8)(课后习题)“诣太守,说如此”一句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如此”包括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9)文章结尾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刘子骥有何作用?
【答案】①将这样的真人写进去,奇幻的故事中又介入了真实的成分,文章便又多了一道曲折变化;②兼之他不是太守这样的世俗人物,而是一位“好游山泽”的名士,这便又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渲染与补充。③但即便是如刘子骥一般的“高尚士”,也只能是“未果”,桃花源永远隐没在奇山秀水之中,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与无尽的神往。
(10)阅读全文,分条概括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答案】①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②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③综奇。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11)(吉林中考)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答案】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答出三点即可)
(二)小石潭记 
1.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清 水尤清冽 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凄清
回清倒影(《三峡》) 名词,清波
环 如鸣珮环 名词,玉环
四面竹树环合 动词,环绕,围绕
为 全石以为底 动词,作为
为坻,为屿 动词,成为
而 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承接关系
潭西南而望 连词,表修饰关系
隶而从者 连词,表修饰关系
以 卷石底以出 连词,而
以其境过清 连词,因为
全石以为底 介词,把
出 卷石底以出 露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指在国外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同游者/似与游者相乐 游玩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介词,自,由
隶而从者 动词,跟从,跟随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副词,大约
明灭可见/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助动词,可以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堪,值得
2.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西)
(2)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3)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4)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5)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7)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8)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2)影布石上[古义:映。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3)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住的地方住所]
(4)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5)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4.重点字词
(1)隔篁竹 篁竹:竹林 (2)水尤清冽 尤:格外 清冽:清凉
(3)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4)为坻 坻:水中高地
(5)为嵁 嵁:不平的岩石 (6) 青树翠蔓 翠蔓:翠绿的藤蔓
(7)参差披拂 披拂:随风飘摇 (8)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表示约数
(9)日光下澈 澈:穿透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好像 依:依傍
(11)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12)佁然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3)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14)明灭可见 明:明亮 见:显现,出现
(15)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交错不齐 (16) 悄怆幽邃 悄怆:凄凉 邃:深
(17)近岸 近:靠近 (18) 四面竹树环合 环:环绕、围绕
(19)不可久居 居:停留 (20)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2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从:跟随 小生:年轻人
(22)蒙络摇缀 蒙:蒙盖 络:缠绕 摇:摇曳 缀:牵连
【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5.句子翻译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9)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0)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捷,好像在和游人一同欢乐。
6.问题探究
(1)(新疆中考)文章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答出两点即可)
(2)请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的特点所起的作用。
【答案】①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突出了内心之乐。②同时,也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从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3)(教参设问)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找出来,试着进行评价。
【答案】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按照“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的游览顺序来写,通过“闻”“伐”“取”“见”等精准的动词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评价: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小石潭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做铺垫。
(4)(教参设问)赏析第二段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妙处。
【答案】①写鱼的大约数目,游鱼的形神姿态。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鱼在水中游动比作在空中游动,形象生动地写出水的清澈。③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却处处写水。
(5)(河南中考)作者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①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
(6)(重庆中考B)第4段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答案】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7)(教参设问)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答案】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变式设问:全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景物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
(9)(课后习题)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请理清游记的线索。
【答案】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10)(课后习题)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①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的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②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③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11)(教参设问)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
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示例二: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部环境的凄凉,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二、达标检测
(一)【潢川期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②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③不吝情去留。环堵④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晏如⑥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⑦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⑧。”其言兹若人之俦⑨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⑩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深究。②造:往,到。③吝情:舍不得。④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⑤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⑥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⑦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⑧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⑨俦:辈,同类。⑩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朴。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寻病终
C.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匹夫不可夺志也
D.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语段【甲】中“处处志之”的渔人为何最终“不复得路” 试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4.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图景是怎样的。
【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 项不同,舍:舍弃,丢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房屋;B项不同,寻:寻找/不久;C项不同,志:做标记/志气;D项相同,之:的/的。故选D。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1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2设置悬念,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引人人胜。(意思对即可)
4.①自然环境优美;②人民生活安乐,丰衣足食;③人们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其乐融融;④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二、【2021重庆中考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4分)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答案】
1.B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C
4.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政策。
链接材料译文: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三)【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 ⑥欹: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1)悄怆幽邃 邃:
(2)而犹不忍去 去: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2分)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
【答案】
1.邃:深 去:离开
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3.游 人/坐欹岩/下望
【解析】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或句子结构划分朗读节奏。本句意思是:游人们坐着斜靠岩石向下看。根据句子结构和句意划分,主语谓语划开。正确的划分为:游人/坐欹岩/下望
4.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2分。前两个空,每空0.5分;第三个空1分)
【解析】甲文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水,侧面写出了水清。乙文的“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可提炼“伟”;“所目既奇”,可提炼“奇”。甲文:写于柳宗元被贬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寄情于山水,采用的写法是借景抒情。在行文中,由“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这些短语可知,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写下来。)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在行文中,由“从山门右折”“疾趋,度石罅,瀑见”“坐欹岩下望”“暮归”这些短语可知,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5.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各1分,意对即可)
【解析】甲文:本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本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乙】从庙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铺的小路。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条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的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游人们坐着斜靠岩石向下看,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离开。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四)【2021宁夏回族自治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自坪头潭①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②,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③,为鸣玉涧④。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选自《徐霞客游记·初七日》)
注:①坪头潭:潭名。②夹:狭窄。③注:注入。④鸣玉涧:山涧名。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下澈 _________________
(3)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__
(4)循深潭而行 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句子。(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3. 请用“/”符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隔 篁 竹 闻 水 声 如 鸣 珮 环 心 乐 之。
4. 语段(一)(二)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2分)
【答案】
1.(1)清凉 (2)穿透 (3)静止不动的样子 (4)顺着
2.(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差互”,1分;大意1分。共2分)
(2)鸣玉涧(山涧)的水随着山势(山形)转弯,人沿着山涧(的水边)行走。(“随”,1分;大意1分。共2分)
3.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 隔 篁 竹 / 闻 水 声 / 如 鸣 珮 环 / 心 乐 之。
4.①移步换景(游踪):语段(一)中“西行”“下见”“潭中”“潭西南”等和语段(二)中“自坪头潭”“入山”“又四五里”“循深潭”等都表地点的转换。
②视觉角度:语段(一)中清澈的潭水、形状各异的石头、“青树翠蔓”、游鱼、溪水和溪岸等景物的形状和颜色;语段(二)中“山口渐夹”“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写出了地形、水的颜色和水的动态美。
③动静结合(特写镜头):语段(一)中潭水清澈、游鱼活泼;语段(二)中“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写法,1分;举例[语段(一)(二)各举出一例即可]分析,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共2分】
【参考译文】(二)从坪头潭开始,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行走三十多里路,渡过溪水进入(五台)山。又(前行)四五里,山口渐渐狭窄,有(一处)房屋叫桃花坞。顺着深潭(边)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绿,飞溅的山泉水从上注入(潭中),是鸣玉涧。鸣玉涧(山涧)的水随着山势(山形)转弯,人沿着山涧(的水边)行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