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1 06: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
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袁世凯祭孔
(二)兴起标志:
(三)代表人物:
(四)主要阵地:
(五)口号:
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
《青年杂志》封面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鲁迅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
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
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并称其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③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
鲁迅与《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旗帜
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二)评价:
1、性质:
2、进步性(意义):
3、局限性:
要全面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时代发展。
4、启示: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课后活动:(P58页)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请你谈一谈民主与科学的进步意义?
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自觉挑战,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补充课外研读:
材料: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1)材料中的“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分别与哪件历史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怎样特点?
分别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有关。特点:由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提出“自强求富”口号的历史事件中“自强”的表现有哪些?“求富”的表现有哪些?在“自强求富”过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
自强表现:兴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组建新式洋枪队、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求富的表现: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中国近代主张君主立宪的历史事件中两位领袖人物?揭开该事件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南北方代表刊物?没能实现君主立宪的原因?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
失败原因: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维新派的变法措施脱离现实,不切实际,超之过急。传统文化理念决定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力主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历史事件中的革命先行者?他为实现民共和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成为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这场革命立下什么历史功勋?
孙中山;三民主义;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5)中国近代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哪件事被称为这场运动的号角?该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四位?其中哪两位后来思想发生了本质的转变?何人主持的什么学校成为这场运动的大本营?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号角: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大本营: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