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解题技巧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高考历史解题技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26 20: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历史解题技巧
考前必会4个选择题解题技巧
技巧1 一切从题干出发
以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为例,不难发现,高考题虽然仍旧依托教材知识点,但所要表达的观点未必与教材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题干时切忌想当然,而是要研读题干、材料,一切从题干出发,用题干检验选项,用选项检验知识点,做到首尾兼顾。
例证 (2012·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分析 此题依托的是教材的刺史制度,学生很容易想当然地回顾自己掌握的刺史知识进行选择,但看了选项就会感到茫然。这就需要从题干出发来作出分析。研读题干可知,该题已经明确告知刺史监察的主要对象是豪强大族。因此可以大胆选C。
技巧2 利用一切有效信息
在高考题中,基本上每一个选择题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就如同数学中的证明题一样,给出已知,然后求证。数学题给出的已知条件,在证明的过程中都是要用上的,如果有的条件没有使用,必然得不出相应的证明。历史题也是如此,题干给出的材料,都是有用的信息,只有将所有的材料均予以考虑、分析、甄别,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例证 (2012·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分析 此题讲述了明代后期松江地区的情况,材料中涉及了官、农、工商等各个阶层的变化情况,并对正德前后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因此如果备选项中只是分析了其中的某一个行业或是某几个行业,而不是将各个行业进行分析,那么它必然不是所要选择的答案。该题的A、D两项就是犯了这样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可以将其予以排除。然后从题干出发,可知该题主要阐释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动而非这种变动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就可以最终得出答案为B。
技巧3 核心词就是一切
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如果你有想穷尽一切材料的想法,那么这绝对是天方夜谭。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不熟悉的材料中寻找熟悉的字眼,也就是寻找我们常说的核心词、关键词。一段材料,即使再生涩难懂,也总会有我们熟悉的个别字、词。而这些字、词,恰恰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掌握了钥匙,锁自然就打开了。
例证 (2012·全国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分析 此题材料虽然不难,但对于学生来说迷惑性也不小。通读材料,貌似讲的是士农工商的事情,但如果被其迷惑,则容易掉进陷阱。这就需要学生去找自己熟悉的关键字、词。就该材料而言,学生最为熟悉的,莫过于“王阳明”三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由此倾向于选择D选项。加上材料中的“以求尽其心”和“四民异业而同道”,更加可以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技巧4 放缩法
放缩法是一种有意识地对相关的数字或者式子的取值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它是数学解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方法。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对比较大小、不等式的证明等部分数学试题的解题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举例来说,要证明不等式A就历史题目而言,如果遇到题干有时间上的提示,而我们又对所给的时间不熟悉,就可以采用放缩法将陌生的时间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时间,然后套用该时间的阶段特征对所给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历史题目在放缩时,多数是将时间放大而不是缩小。
例证 (2012·全国新课标卷·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分析 此题所给的时间为1920年,属于学生不熟悉的时间。比较而言,学生更为熟悉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因此果断采用放缩法将时间进行放大处理。将时间转换为1921年之后,再对备选项进行逐一甄别。A项类似于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大革命失败之后(1927年)的事情,由此排除A;B项符合1921年的状况,但题干本身是1920年,故排除B。D项讲改良,这符合1898年的时间特征,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由此排除D。
考前必会2个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非选择题由于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思想认知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历年高考中,非选择题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的文科综合测试,选择题与非选题所占分值的比例几乎相当,所以,在对待非选题上,也不能掉以轻心。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解答非选择题常见的方法,希望对大家做题有帮助。
技巧1 “三三三四”破解材料分析题
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的出处,完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内涵,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二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组织答案要“三界定”:一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
答题书写要“四注意”。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语句通顺、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直观简明;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四要注意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多采用教材中出现的规律性、结论性语句,使要点“少而全”“多而不杂”,力争齐全少失分。
例证 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 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对照材料“三读”:第一遍“速读”,可知此题从“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切入,考查英国的现代化这一主题;第二、三遍“细读”和“精读”,可知材料一涉及工业革命的原因,联系设问,考查的时空阶段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从材料二判断出“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三概括“保守主义的政治”的缺陷,从而明确命题者考查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及其特征;材料四,四句话实际上是三层意思,第一、二句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第三句说明工业资产阶级与当时政治制度的矛盾,第四句“新的斗争”联系教材1832年议会改革即可定位。对照要点“三找”,可以找出每则材料的中心论点。本题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工业革命,要回顾教材中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保守主义政治与经济同步发展,要回顾教材中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前因后果。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英国议会的缺陷,要列出提纲“议员出身、反映贵族利益的议员比例”,再联系教材。材料四的中心论点是“新的斗争”,要联系教材中1832年的议会改革。
组织答案“三界定”:界定第(1)问的答案来源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步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的联系,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第二步界定答案来源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特征并结合教材中的政治特征回答;第(3)问,第一步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第二步界定答案来源是“依据材料……概括”,分层归纳材料要点,答题用语尽量接近教材中的语言;第(4)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技巧2 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程序化
高考题目设问,往往是一题多问,如果不将问题进行细致化的处理,要么会漏答问题,要么会漏答知识点。因此,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将问题进行化简处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程序化。首先通读试题,弄清楚题目包含几问,然后进行化简。下面以下题为例进行讲解。
例证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日德义有闻,二日清慎明著,三日公平可称,四日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分析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该问题包含两部分:一是要求回答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的史实;二是根据这些史实,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其化简为以下几个问题:(1)秦至汉武帝时选拔官员的“德”“才”观;(2)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德”“才”观;(3)曹操(三国时期)选拔官员的“德”“才”观;(4)西魏北周时期选拔官员的“德”“才”观;(5)唐代选拔官员的“德”“才”观;(6)“德”“才”观变化的原因。经过化简后,按照分成的两个部分进行答题,这样就不会遗漏知识点了。
化简之后,问题就变得简单了。这个时候要注意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掉以轻心。简单的问题更需要认真作答,那就是把每一个简单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解答。具体来说,就是要标清序号(或者用分号间隔),精练语言,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化简之后我们作答如下:
参考答案
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经过“两化”之后,我们对问题的把握更加细致,这样就排除了漏答问题的可能。同时由于对简单的问题采取程序化作答,使得答案一目了然。
总而言之,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对史实的考查,即使高考年年出现“新材料、新情境”,掌握以上解题技巧,在实践中灵活变通,应对高考必能游刃有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