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故事情节鉴赏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故事情节鉴赏课件(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23: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故事情节鉴赏
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作用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⑥双线结构.(<药>) 有效反映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便于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情节安排技巧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寿桃献至亲。
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苏比,一个饥寒交迫的流浪汉,因为想去监狱过冬,便屡次以身试法:吃饭不给钱,扰乱社会治安,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结果却屡试屡败。当苏比无奈地踱步到一座古朴教堂前时,赞美诗演奏的甜美乐声使他陶醉。他的灵魂突然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一种强烈的﹑突起的冲动推动着他与厄运抗争。明天,他将去繁忙的市区找一份工作,他要在这个世界混出个人样。他会……正当苏比的内心重新充满希望和动力时,却偏偏被警察送进了监狱。
作者用了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苏比这个流浪汉为达到自己可笑的目的而作出的可笑的尝试,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为可笑的是警察先生们对这些违法的举动并没有予以惩罚反而显示出了一种"宽容"。当索彼放弃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时,"宽容"的警察却逮捕了什么也没干的他,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由此,可笑变成了可怜、可气、可悲、可叹。故事一方面讽刺了美国司法制度的黑暗,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命运无情捉弄人的悲观情绪。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一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二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三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如《界河》,前面写天气放晴、春光明媚,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发现了敌人,便“飞速向岸边游回,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瞄准”,表现了他十分机警,反应快捷的性格;但情节发展到最后,他却被对方打死,这是因为“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从而写出了他心地善良,向往和平,有人性的品格。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如《睡美人》,女A角失踪后,导演在没有办法之余,只好让女B角上台演出,令导演惊讶的是, 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提出了如何去发现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的社会问题。
⒍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惟国君穿井而汲,独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王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君,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遂至狂泉酌而饮之。于是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都好几年了。”老人进屋后“怔了一下”是因为他一下子认出刚来的局长原来是老熟人。
B.“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这才拿起听筒……”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他”平时就非常讨厌接电话。
C.本文以“我没有病”为题,点明矛盾冲突的焦点——谁有病,起到了引人深思之效,让人警惕。
D.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身份产生怀疑。而文章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思。,
E.小说中的“局长”只是病态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出现使读者真正认识到了究竟是谁已经病入膏肓。作者在嬉笑怒骂间,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思考。
(5分)AB(A老人怔了一下的原因是,“他”客气地问了一声:“大爷,你有什么事?”让老人感到少有的温暖。 B.纵观全文,作者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暗示主人公的真实身份。)
2.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示例:(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 (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他”以及“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这两个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示例:①小说主人公,他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一个灵魂健康的人;那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他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家伙,作者用他来隐喻社会中的病态现象。(4分)
② 联系现实略。(2分)(注意:谈自己的看法时,考生可以从现实入手,首先分析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他们的表现对社会的作用或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在分析结论时,应与小说的主题保持一致。)
当今社会,个别官员贪赃枉法,对百姓的切身利益冷漠处之,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人民意见颇大,甚至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只有像“他”那样,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公平、公正,一身正气,才能造福一方百姓,赢得尊重和拥护,社会才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