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26 21:4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6.北京的春节 课时 第1课时 编写 黄一波
审核 使用教师 六年级 使用时间
教材解读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并在对比中歌颂了新中国的美好变化。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2.对比阅读《过年》《除夕》体会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从中受到启发。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地表达。
教法学法 个体自学 同伴助学 提升延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师导学(5分钟左右) 教师 学生 个性化修改
1.让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问: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去看看老舍先生写的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情形。2.板书课题。 学生回忆我们过春节的情形,并说说春节中的趣事。
个体自学 (5分钟左右)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3.设计表格,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4.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2.边读边思,做批注。
同伴助学 (10分钟左右) 1.在小组里相互轮读这篇课文,看谁读得最好。2.相互交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印象?从而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3.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4.交流不明白的问题,相互释疑。 1.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并作评价总结。2.汇报员梳理总结本小组的收获或疑惑。
展示评学 (15分钟左右) 1.抽小组按老师的要求读这篇文章,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及时给学生纠正字音。2.相互交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老师借机帮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3.展示表格内容。 4.交流本小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组与组之间相互释疑。教师借机引导学生。 1.汇报员汇报,其它成员结合自己的进行补充。2.交流自己的理解、疑惑。
提升延学 (5分钟左右) 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年前   忙碌过年   热闹   喜庆、欢乐年后   平静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6.北京的春节 课时 第2课时 编写 黄一波
审核 使用教师 六年级 使用时间
教材解读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并在对比中歌颂了新中国的美好变化。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2.对比阅读《过年》《除夕》体会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从中受到启发。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地表达。
教法学法 个体自学 同伴助学 提升延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师导学(5分钟左右) 教师 学生 个性化修改
1.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2.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让学生复述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个体自学 (5分钟左右) 1.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2.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3.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 1.边读边思,做批注。2.联系详写片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同伴助学 (10分钟左右) 1.同伴交流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2.联系实际交流对一些感兴趣的春节活动情况。3.交流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并作评价总结。2.汇报员梳理总结本小组的收获或疑惑。
展示评学 (15分钟左右) 1.同伴交流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2.联系实际交流对一些感兴趣的春节活动情况。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1.汇报员汇报,其它成员结合自己的进行补充。2.交流自己的理解。
提升延学 (5分钟左右) 1.学习“阅读链接”。2.课外收集春节的有关习俗。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热 新年快乐 高热 除夕:热闹 高闹 初一:休闲 兴闹 元宵:美好 兴辞 迎旧 新岁 年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7.藏戏 课时 第1课时 编写 黄一波
审核 使用教师 六年级 使用时间
教材解读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法学法 个体自学 同伴助学 提升延学
教学准备 课件、藏戏图片
教师导学(5分钟左右) 教师 学生 个性化修改
1.观看录象,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学生展示收集的戏曲相关自来料。
个体自学 (5分钟左右)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2.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3.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藏戏是怎么形成的?)4.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出示研读主题: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正确,读流利。2.边读边思,做批注。
同伴助学 (10分钟左右) 1.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2.同桌互相交流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3.同桌互相交流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并作评价总结。2.汇报员梳理总结本小组的收获。
展示评学 (15分钟左右) 1.交流文章的叙述顺序。2.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1.汇报员汇报,其它成员结合自己的进行补充。2.交流自己的理解、疑惑。
提升延学 (5分钟左右) 1.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2.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学生谈感受。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8.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时 第1课时 编写 黄一波
审核 使用教师 六年级 使用时间
教材解读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法学法 个体自学 同伴助学 提升延学
教学准备 课件、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教师导学(5分钟左右) 教师 学生 个性化修改
1.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2.说说你收集的民居资料。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种民居。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个体自学 (5分钟左右)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2.自主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3.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①列数字:②打比方:③引用资料: ④举例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正确,读流利。2.边读边思,做批注。
同伴助学 (10分钟左右) 1.一对一检查读文情况。2.交流“客家民居”特点。3.交流“傣家竹楼”特点。4.说说文中的说明方法。 1.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并作评价总结。2.汇报员梳理总结本小组的收获。
展示评学 (15分钟左右) 1.汇报交流“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2.汇报交流“傣家竹楼”特点。3.汇报交流文中的说明方法。4.交流还不明白的问题。 1.汇报员汇报,其它成员结合自己的进行补充。2.交流自己的理解、疑惑。
提升延学 (5分钟左右)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3.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1.学生阅读资料。2.学生小练笔。
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绿树之家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9.和田的维吾尔 课时 第1课时 编写 黄一波
审核 使用教师 六年级 使用时间
教材解读 《和田的维吾尔》讲的是“我”在和田的一次亲身经历,感受到了维吾尔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对土地的热爱,爱美的天性,载歌载舞的情景,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给作者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印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教法学法 个体自学 同伴助学 提升延学
教学准备 课件、关于介绍维吾尔族的录像片
教师导学(5分钟左右) 教师 学生 个性化修改
1. 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2.板书课题。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个体自学 (5分钟左右)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正确,读流利。2.边读边思,做批注。
同伴助学 (10分钟左右) 1.一对一检查读文情况。2.汇报交流2、3、4、5、6小节的主要内容。3.维吾尔人有哪些风俗习惯? 1.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并作评价总结。2.汇报员梳理总结本小组的收获。
展示评学 (15分钟左右) 汇报交流个体自学中的相关问题。 1.汇报员汇报,其它成员结合自己的进行补充。2.交流自己的理解、疑惑。
提升延学 (5分钟左右)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1.学生结合课文谈谈体会。2.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板书设计 9.和田的维吾尔苦→甜         热爱生活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口语交际 课时 第1课时 编写 黄一波
审核 使用教师 六年级 使用时间
教材解读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读的,也可以是调查到的或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重、难点 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教法学法 个体自学 同伴助学 提升延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师导学(5分钟左右) 教师 学生 个性化修改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谈谈了解的民俗。
个体自学 (5分钟左右) 1.想想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2.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按要求自己练习说,组织语言。
同伴助学 (10分钟左右) 1.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2.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3.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4.推选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比赛交流。 1.小组相互交流分享,并给同学提意见。2.推荐一位同学进行交流。
展示评学 (15分钟左右) 1.每组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教师借机引导点拨。)4.评选最佳发言人。 讲述者讲述自己了解的民俗。
提升延学 (5分钟左右) 1.小组讨论:要把民俗讲清楚要注意什么?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为下一节习作课做好准备。 学生小结口语交际应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介绍民俗介绍要完整有条理。 感受、感悟说得精炼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习作 课时 第1课时 编写 黄一波
审核 使用教师 六年级 使用时间
教材解读 本次习作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读的,也可以是调查到的或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
学习目标 1.围绕口语交际的话题进行习作,写作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言要适当。2.写好后要反复的修改。
重、难点 写作时民俗特点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教法学法 个体自学 同伴助学 提升延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师导学(5分钟左右) 教师 学生 个性化修改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不同的民俗。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1)要注意选材。(2)明确要求。(3)注意构思。 调动自己的大脑,选择写作的素材,明确写作目标。
个体自学 (30分钟左右)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学生进行习作3.教师巡视,适当的点拨一下。 学生按要求自己进行习作
同伴互评 (10分钟左右) 1.小组里的同学相互评一评习作,给别人提出好的修改意见。2.自己再次修改。 1.小组相互交流分享,并给同学提意见。2.推荐一位同学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介绍民俗介绍完整有条理感受、感悟写得精炼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习作讲评 课时 第2课时 编写 黄一波
审核 使用教师 六年级 使用时间
教材解读 本次习作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读的,也可以是调查到的或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
学习目标 1.围绕口语交际的话题进行习作,写作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言要适当。2.写好后要反复的修改。
重、难点 修改时看看民俗特点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
教法学法 个体自学 同伴助学 提升延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师导学(5分钟左右) 教师 学生 个性化修改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民俗介绍清楚了。(2)是不是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让学生回忆本次习作目标重点
同伴助学 (15分钟左右)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3.推选一篇最精彩的习作全班分享。 1.小组相互交流分享,并给同学提意见。2.推荐一位同学进行交流。
展示评学 (15分钟左右)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在全班比赛交流。 学生评评别人的习作,提意见、补充。
提升延学 (5分钟左右) 1.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在作文本上。2.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3.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学生抄写习作、写评语。
板书设计 介绍民俗介绍完整有条理感受、感悟写得精炼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回顾拓展二 课时 第1课时 编写 黄一波
审核 使用教师 六年级 使用时间
教材解读 本次“交流平台”主要任务是:(一)通过阅读课外书了解和向长辈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复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其他方面的收获。日积月累是背诵两首古诗。趣味语文是“有趣的标点”。
学习目标 1.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以及本组课文的文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阅读古诗《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3.阅读《有趣的标点》,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
重、难点 掌握并正确利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作文写作方法。能背诵《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体会标点符号的妙用。
教法学法 个体自学 同伴助学 提升延学
教学准备 有关标点的片断资料
教师导学(5分钟左右) 教师 学生 个性化修改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部分内容。 学生明白本节课任务。
个体自学 (5分钟左右) 1.学生自我总结每一篇课文的表达方法。  2.读背古寺《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3.读读趣味语文的内容,看看有趣在哪里?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
同伴助学 (10分钟左右) 1.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课文的表达方法。2组内成员相互抽背古诗。3.组内成员说话说趣在哪里。 1.小组相互交流分享,并给同学提意见。2.汇报员准备梳理本小组同学的学习收获。
展示评学 (15分钟左右) 1.请小组汇报员交流课文的表达方法。2.请小组所有成员背诵两首古诗。3.汇报员讲一讲从趣味语文中感受到什么趣味。 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积累古诗,明白趣味语文的趣味性。
提升延学 (5分钟左右) 1.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习作中用到本单元的表达方法。2.背诵其它的古诗文。3.讲一讲其它的有关标点的趣味故事。 学生总结表达方法,积累背诵。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一表达方法:古诗两首趣味语文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