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景物描写作用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景物描写作用课件(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23:3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什么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烘托人物心情
3.渲染气氛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深化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芦花荡》

这段景物描写作用很多,其中就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的作用——战争年代险恶的环境,“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
黑暗的大苇塘”。
(一)交代故事背景
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增加故
事的真实性。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社戏》

这段月夜行船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孩子们去
看社戏时愉悦、急切的心情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
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
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段景物描写将景与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烘托了“我”惬意、舒畅的心情。
(二) 烘托人物心情
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复杂
的性格,凸显人物形象,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
不同的自然环境。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风筝》

作者开篇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种氛围
中展开了故事,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 渲染气氛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感染读者。

《芦花荡》中“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这里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闷热,为下文
鬼子下河游泳,中老头子的圈套这一情节发展
起了必要的推动作用。
(四) 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

《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
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
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
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
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
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
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深化作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