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小说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
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容貌、服饰、姿态、气派的描写。生动的肖像描写可以做到“以形传神”。因为人物的外表体现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着人物的内在思想活动。肖像描写在记叙文和小说里运用较多。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段文字描写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赤着脚”,其次是身上带着许多火柴。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
行动描写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红楼梦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的一段:“宝玉拿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拿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段文字描写了宝玉偷看椿龄画“蔷”的经过,文笔之细腻,令人感叹。用宝玉的一系列模仿画字的动作,表现了宝玉对于女孩儿的关心与怜爱,更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语言描写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所以语言描写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
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有一段精彩的人物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是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出自于《荷花淀》里几位妇女之口。他们的丈夫离开了家,准备去前线,她们的内心都想见自己的丈夫,但是,迫于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思想局限,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不直接说是自己想见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遮掩。这五句话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妇女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聪明可爱,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这段语言描写对表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写也要注意描写角度,在第一人称及全知叙事的情况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都不能有心理描写。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写:“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白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幻觉正是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篇小说,用的是全知叙事。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碰到是第一人称,但是文中又有第二个人物时,就不能以“我”的口气去写第二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写“我”的心理活动。
环境景物描写
自然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等作用。
比如老舍写的《林海》中有一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写,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绿。这段描写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时,要注意它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不要为描写而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所谓社会环境描写包括时代风貌、民俗风情、城乡建筑、住所陈设等。
比如《少年闰土》(鲁讯小说《故乡》的节选)中有这样一段:“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这一段就属于民风民俗的社会环境描写。这段描写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只有在准备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时,人手不够,才会叫闰土来帮忙。这段民俗的描写成了少年闰土出场的缘由。我们可以看出,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目的非常明确。
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的关系。从文章总体上说,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都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环境景物描写当然应该服从于人物描写的需要,环境景物描写应该是为人物描写起一种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闰土》中的民风民俗的描写;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写环境景物为主,当然环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当两种描写同时存在的时候,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就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的。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初到鲁镇: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写了雪的大而乱,渲染祝福前鲁镇忙乱的氛围。
写出了屋内的静,烘托冷寂凄凉的氛围,衬托“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内心的孤寂沉重。
暗示柳妈的话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暗示后文祥林嫂捐门槛这一情节
写出雪的大而猛,寄托我的哀悼,与鲁镇祝福的喜庆形成对比,体现鲁镇人情的冷漠,深化主旨。
自然环境:
《祝福》文中多处出现下雪的描述,如第二段“天气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将鲁镇乱作一团”,第114页“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这些环境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1)烘托了本文凄惨的故事情节和悲凉的人物命运。
(2)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
(3)烘托了“我”孤寂沉重的心情
文章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写热闹忙碌的祝福场景有什么作用?“我”对这是怎样的态度?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红药味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作用:(1)表明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2)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示出祝福行为的荒诞可笑,突出小说的主题。
鲁四老爷形象
直接描写
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
行为:大骂新党
间接描写
对联及内容
书籍
得知祥林嫂的死讯,骂她是“谬种”
三次皱眉,两个“可恶”、“然而……”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可看出祥林嫂年轻朴实,有生命活力,生活贫苦,勤劳温顺,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容易满足的特点。
第二次到鲁镇
明确:“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反映出她因夫死子亡,在残酷命运的摧残下,精神上受到刺激,内心极度痛苦悲伤。
祥林嫂最后一次出现在鲁镇
明确:“间或一轮的眼神,表明她还是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痛苦、绝望之中,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圆篮中一个空的破碗,表明她连做乞丐也很不如意,鲁镇那些冷漠的人确实足够“厌弃”她了,尽管是在祝福这样“盛大”的节日里,也没有人施舍。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对于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黑暗社会吞没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酿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势力、封建迷信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要使祥林嫂获得解放,只有粉碎绞在她脖子上的封建族权、夫权、神权这三条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