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卵》
一、指导思想:
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动物的卵》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生命单元的内容。由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观察动物的卵、观察青蛙卵的孵化三部分组成。由于城市的孩子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只是极少数常见的动物的卵,而这些动物受精产卵过程他们是无法看到的,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但他们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除了学校有机房外,绝大部分家庭都配有电脑,具备网络学习一定的条件,会自已收集、发布、交流有价值的信息。基于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我决定将实验室“搬”到微机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实况录相、模拟动画、图片呈现、实物解剖多种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培养自主、能动、有效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动物的繁殖活动及卵的多样性。
● 通过解剖鸡蛋,了解卵的构造,鸡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
所起的作用。
●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了解卵的特点。
● 经历在网上探究动物卵发育成生命的过程,了解卵是有生
命的,知道网络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到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 鼓励学生关注和亲近周围小动物,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
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观察动物卵的多样性,了解动物卵的构造及动物卵的发育过程。
五、教学难点:
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观察鸡蛋的胚,了解鸡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所起的作用,感受自然界生命的
生生不息。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动物的卵》的网站,每人一个放大镜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熟鸡蛋和一个小盘子,每组一个生
鸡蛋
七、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我把本课设学设计分为以下五个环节:(演示)
(一)复习旧知 揭示课题
(二)网上浏览 观察交流
(三)自主探究 网上论证
(四)分组探究 汇报交流
(五)多元评价 拓展延伸
(一) 复习旧知 揭示课题
开课时我直奔主题,由植物是怎样繁殖很自然地过渡到动物繁殖的问题研究上。学生在集体交流中明白了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需要受精,而受精的过程却是很难看到的,因而利用实况录相播放动物的繁殖活动,录相非常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受精过程,学生有身临其境一般,知道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了受精卵。从而揭示课题-----研究《动物的卵》
(二) 网上浏览,观察交流
大约有150多万种动物都是以产卵方式来繁殖的,但是学生所熟悉的卵生动物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我组织学生上网浏览大量卵的图片,(演示网页)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各种动物的卵在形状、颜色、斑纹、大小、数量等方面是不同,通过一组鸟类卵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同一类的动物,它们的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卵的多样性。
(三) 自主探究 网上论证
研究卵的结构,我选择鸡蛋作为切入点,因为鸡蛋容易得到,学生经常吃,对鸡蛋的内部结构也有感性认识,人人都有话说,但对其细微部分缺乏仔细观察,于是,我从四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探究,首先是观察鸡蛋的外部特征,用了肉眼和借助工具两种观察方法,重点引导观察气孔;解剖一个熟鸡蛋来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重点观察气室;(这是学生解剖熟鸡蛋的情景) ; 解剖一个生鸡蛋重点让学生观察胚,因为熟鸡蛋难以发现胚。(这是学生观察生鸡蛋的情景) 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出现了疑问“为什么有的鸡蛋有胚,有的鸡蛋没有胚?”,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却是利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只有受精的卵才有胚,也知道了新的生命是由胚开始的。在此环节中我运用了灵活的教学机智,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能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接着出示一个FLASH动画练习,师点击每一部分,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练习,学生对鸡蛋的构造有一个整体认识。
只有感官的观察,没有思考,不可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我让学生完成了上面三人活动之后,再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大胆推测,鸡蛋各个部分对胚胎发育有什么作用,大家推测得对否, 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到网上去查资料,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事实证明,学生的推测是对的,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
我设计的四个活动是由外到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对卵的认识也是步步加深。
(四) 分组探究,汇报交流
卵是有生命的,卵是怎样发育成新生命的,我展示一个鸡蛋变成小鸡的动画,(出示动画),学生在观看动画过程中,引发了新的思考,“其他动物的卵又是怎样发育成新的生命呢?”把学习推向了高潮。再一次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探究,我选择了9种学生比较熟悉动物的卵的资料放在的网站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的喜爱,选择一种动物的卵作为研究对象,把在网上收集到的资料制成幻灯片传到教师机上来。以便于汇报交流。(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情景)
这一环节通过分工合作,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汇报交流时,我让学生来当小主持人,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生生互动的交流中,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共同评价的目的。(以下是学生汇报交流的几个片断)
(五)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一个网上投票的网页,让学生依据收集的资料是否符合主题;幻灯片设计是否美观;交流是否流利准确等几个方面对小组的作品进行投票。用这种方法不仅快捷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探究的态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动过程,还选用了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有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使学生学习没有心理压力,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充满自信,科学素养逐步得到提高。
课快接近尾声了,但是学生对“新的生命”的探究还意犹未尽,对那么小的受精卵会发育成一个成型的个体,感到不可思议,他们认为生命的产生太神秘了,简直奥妙无穷. 课堂是短暂的,但因其而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
八、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了创新,把实验室“搬”到微机室,真实地再现了动物的繁殖和卵的孵化过程,利用网络信息量广,资源丰富的优势,给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供了更良好的空间,了解了许多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弥补了实验室的不足。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人机间有效的互动,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真正感受到了动物繁殖的奥秘以及生命世界的生生不息。
本课还着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解剖鸡蛋的实验,引导学生细心、有心地去观察平时容易疏忽的地方,坚持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遵循了科学课中能用直观教学手段获取第一手经验,就不用其它来替代,微机室也是实验室,弥补了网络教学的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他们的优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本课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