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

文档属性

名称 道士塔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13 13:32:00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我是真的捐了捐款门道士塔余秋雨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
藏经洞——中国的荣耀和耻辱由此吞吐 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 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保存着历代文书、写经、文物4万余件。它轰动了世界,形成了敦煌学。洞窟492个。此为莫高窟第285窟,就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莫高窟第332窟敦煌莫高窟 窟甬道顶南壁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飞天第172窟位于宫殿楼阁之间的飞天第 窟中心柱上层龛思维菩萨像2
5
7第 窟中心柱西向龛内的苦修像2
4
8 敦煌有彩塑像2400多身。高矮不一,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彩塑仅有十几厘米高,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无与伦比,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 。 彩塑2400多身“ 墙壁上的图书馆” 壁画45000平方米“ 墙壁上的图书馆”艺术的瑰宝-----------敦煌壁画灿烂的敦煌文化遭遇了怎样的劫难?
文殊坐狮特写
道士 王圆箓伯希和在藏经洞斯坦因疯狂的劫掠和愚昧的出卖  斯坦因拍摄洞窟壁画,并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 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第三次探险(1913-1915)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 件敦煌写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 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8年 间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因伯希和具有深厚汉学知识功底,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在取得王道土的同意后,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翻阅一遍,重点在于选取佛教大藏 经未收的文献、带有题记的文献和非汉语文献,廉价骗购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中的精品和为斯坦因所遗的绢画、丝织品。这些收集品运到巴黎,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伯希和在藏经洞
王道士找人帮忙粉刷了几个洞窟,毁坏了唐代、宋代的壁画和中座的塑雕,糟蹋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瑰宝。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和洞藏文物。他先是随意将洞中文物送人,后来竟为了极少的钱财将大量的宝物盗卖给外国冒险家文化大盗——斯坦因和他从藏经洞中搬出的经文 1907年3月,为英国服务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0块马蹄银(合200两)贿通王道士,骗走六朝至宋代的经卷、写本共7大箱约1万余卷,以及5大箱装有仔细包扎好的绘画绣制品等艺术古物,约500余幅。 10月份,斯坦因委托两个中国人潜回莫高窟,又诱取了230捆手稿。 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骗买走足足四大箱,600多卷经卷。斯坦因也因此而被英王封为爵士莫高窟壁画,顶部空白处是被美国人华尔纳粘揭盗走的壁画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散文家,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在艺术理论创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著作;1985年创作的《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这两部专著均曾获国家级奖励。
主要作品敦煌历难数字四万
多件北京图书馆 一万余册
英国图书馆 11297册
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6000册
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 11050册
日本私人 592册
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 14册
韩国汉城博物馆 2000余册
印度、瑞典、奥地利、原东德 ……道士塔文章各个部分写的是什么?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箓 和莫高窟的关系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特别写出了他对敦煌文物的破坏性的行为,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写这场悲剧的终结.既写出了中国敦煌研究家的辛勤工作,也写出了作者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还给世人以警醒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试为文中四部分加一恰当的标题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道士塔中王圆箓
敦煌石窟枉守护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只因物多运费高
窃得遗产去他乡敦煌专家苦研究
忍辱负重保财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
 
王圆箓原是清末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了甘肃,当过兵,退伍后做了道士,很偶然地当了莫高窟的家。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把洞窟中的壁画刷白了
他毁掉雕像塑天师灵官像他把经卷随意送给官员
他以极低的价格出卖经卷这一切都归罪于王道士吗?
从书中找出作者的判断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们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我好恨〇恨什么?
〇恨的实质是什么?
 
〇你怎么评价这种写法?课题:探究作者对文化历经劫难的情感及表达(用三个字回答)恨什么?恨那个落后的时代恨的实质是什么?爱只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活着,
这个国家才活着! 怎样写恨的?讽刺
对比
想象63页,第二部分形容王道士第三部分,中国官员与外国学者王道士与外国学者和中国官员的行为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诗化的语言余氏散文:大文化散文对历史、文化的丰富想象圣地煌煌名万方,于今始晓隐凄惶.
金光初幸得神助,宝窟应悲失眼盲.
梁有蛀虫终会折,国无真宰自难强.
佛门千古伤心泪,洒向胡笳抱恨长.
哀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