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比一比1 课的类型 新授课
预设目标 1. 会解含有一个变数的不等式。 2. 会使用符号“>”、“=”、“<”对数与数加式进行比较 。 3. 会运用数卡探究解题策略:先测定(推断)最大的答数和最小的答数,然后所有余下的答数在它们之间。
教学重点 1. 解含有一个变数的不等式。
教学难点 1. 探究找到所有合适不等式的数方法
课前准备 PPT。
教学过程:(修改内容用红色)
环节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体现
数卡游 戏 创设情 境,揭示课题。 探究新 知。 四、总结。 1.师:算式中要放什么数卡? 9+(6)=15 (8)+8=16 4+(3)=7 (5)+3=8 (7)+4=11 5+(4)=9 11+(0)=11 2.挑战,问:□里放什么数卡? □<7 可以填:0,1,2,3,4,5,6 1. 引导观察 师:小朋友,小丁丁、小巧和小亚到游乐场去玩,看到小丑叔叔,他们兴致勃勃地踩上高跷,和小丑比高低,比下来的结果怎样?请小朋友说说比较的结果。 生:小巧踩着高跷比小丑叔叔矮。 生:小丁丁踩着高跷和小丑叔叔一样高。 生:小亚踩着高跷比小丑叔叔高。 2.用等式或不等式表示比较的结果。 师:我们已经学过“>、=、<”号,能不能用这三种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例如:小巧踩着高跷比红鼻子小丑矮,我们可以说:“小亚的高度+高跷的高度<小丑叔叔的高度。” 生:小丁丁踩着高跷和小丑叔叔同样高。我们可以说:“小丁丁的高度+高跷的高度=小丑叔叔的高度。” 生:小亚踩着高跷比小丑叔叔高。我们可以说:“小亚的高度+高跷的高度>小丑叔叔的高度。” 3.揭示课题 师:比较物体的多少、高矮、轻重等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我们可以用数字来代替这些数量:如用6表示高跷的高度,用11表示小丑叔叔的高度,那么小巧的高度就可能是几呢? 1.4+( )<8 今天,我们学习“比一比”,出示课题。 (1)审题,这里是谁和谁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2)思考:哪些数合适? (3)生:我发现最小的答案是0,因为加数越小,和越小,4+0<8。1也可以,2也可以,3也行。但4却不行,因为4+4=8,不符合题意。那么,比4大的数肯定都不行。 (4)提问: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到符合题意的所有答案呢? 总结:可以先想4加几等于11,4+4=8,由于和要比8小,所以加数就要比4小。 2.独立练习(书P5第2小题) 5+( ) <11 总结:做题时,不仅要有序思考,还可以写出计算结果便于检验。 3.若没有数卡的帮忙 8+( )<12 问:从几开始思考?(0) 8+0=8,8<12 8+1=9,9<12 8+2=10,10<12 8+3=11,11<12 8+4=12,12=12不符合 总结:通过检验,找到了所有符合要求的数。 1.7+( )<14 可填:0,1,2,3,4,5,6, 最大是:6 2.9+( )<17 可填:0,1,2,3,4,5,6,7 最大是:7 3.试一试,最大填几 3+( )<12 7+( )<11 ( )+2<15 ( )+8<20 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总:通过今天学习的比一比,我们知道了在方格里填数有的时候结果是唯一的,有的时候方格里的数答案是不唯一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有序地思考,去尝试,然后再检验,就可以把所有符合要求的情况都找出来了。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出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学生认真读题,并且圈一圈、连一连。 学生仔 学生仔细观看,尝试回答 学生说,教师参与评价。 教师巡视参与。 教师参与点评 学生说,教师参与评价。 通过一问一答式的互动,关注学生学会倾听、明确要求,调整精神。 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表达,并尽可能的完整回答。 要求学生能够完整、响亮、流利地表达。 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大胆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 引导学生在同桌交流时要互相尊重,声音要轻。
目标达成度
未达成 相应措施
参考资料 新数学读本 教学设计 新数学课程标准
板书设计 比一比1 唯一 不唯一 6+□=11 6+□<11 8=3+□ 8>3+□ 要有序地思考,去尝试,然后再检验